“窝囊旅游”收割了多少中国年轻人?
创业邦·2025-07-15 18:30
文旅产品创新趋势 - "窝囊版"漂流项目在山东临沂费县、广西桂林猫儿山、浙江安吉龙出没大峡谷等地推出,主打安全、浅水、平缓水流,配备姜茶等服务,社交媒体播放量达数百万次[9] - 浙江云上草原景区改造传统蹦极项目为"减速下落"模式,暑期客流增长5-6倍,游客复购率达4-5次[11][12] - 浙江神仙居、天屿山推出网红登山电梯,实现"零体力消耗"观景体验[14] 消费者行为变化 - 社交媒体推动旅游决策周期缩短至十几秒,游客更关注拍摄效果而非实际体验强度[18] - 景区数据显示刺激型项目仅吸引少数游客,安全、简单、易拍照的项目覆盖80%以上客群[16] - 年轻游客将旅游视为休闲活动而非体力竞技,更倾向"舒适状态下的风景体验"[14][31] 商业模式转型 - 景区将传统极限项目拆分为不同难度层级,如贵州"西天取经式漂流"与"躺平漂流"并存[28] - 重庆奥陶纪等景区通过产品分层实现客群精准分流,传统蹦极年客流量仅数千人,"窝囊版"单季可达数万人[23] - 项目改造聚焦社交传播属性,包含证书颁发、勋章授予等仪式化设计提升分享欲[21] 中外运营理念差异 - 中国景区通过基础设施改造降低体验门槛,欧洲景区坚持原生态路线拒绝便利化改造[30] - 国内景区采用"情绪套餐"式产品设计,与欧洲"非妥协式"体验形成文化体系差异[31] - 产品分层策略使中国景区客群覆盖率显著提升,形成与传统极限项目并行的新消费赛道[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