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度|社会救助法酝酿30年,草案中的新提法释放哪些信号
第一财经·2025-07-16 13:38

社会救助法草案核心内容 - 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包含7章76条 新增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为救助对象 扩大社会救助范围 [1][3] - 立法进程历时30年 2014年国务院出台暂行办法作为过渡 此次立法提升法律位阶 回应社会期待 [1] - 草案明确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 要求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 [9] 救助对象扩围影响 - 低保制度存在"悬崖效应" 4400万低保对象中城市占9407万 农村占34593万 边缘群体难以覆盖 [4][5] - 新增低边家庭认定标准为收入低于低保标准15倍 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已有认定办法出台 [5] - 专家指出扩围需配套具体救助措施 否则影响政策执行力 同时增加基层工作量和财政压力 [6][7] 部门协同与财政责任 - 草案未明确央地财政分担比例 现行制度存在责任模糊、转移支付碎片化问题 [11][12] - 学界建议建立"央负主责"机制 但写入法律存在难度 地方财政需结合财力合理安排资金 [12] - 民政部门牵头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 需强化部门数据共享以提升精准识别能力 [11]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 草案专章规定慈善组织、社工机构、志愿服务三条参与路径 推动救助体系多元化 [13][14] - 部分地区已开展公益岗位提供、家居改造等服务型救助 但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待提升 [14] - 存在争议是否需细化社会力量条款 部分观点认为法律应聚焦政府责任 [15] 立法前瞻性争议 - 救助标准制定程序需统一 但允许地方差异 建议省级政府制定具体标准 [18][19] - 户籍限制条款与3.76亿流动人口现状冲突 可能阻碍常住地公共服务制度改革 [22][24] - 大城市探索常住人口救助面临福利虹吸风险 立法需为未来政策留调整空间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