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与产业配套 - "沪九条"政策针对全球内容创作者提供一揽子支持措施 包括空间服务、设备共享和产业配套 旨在降低创作成本 例如财经内容创作者"饭统戴老板"提到共享拍摄场景可节省成本[1][2] - 杨浦区推出18条措施 从"免、奖、服、投、补、管"六个维度打造政策立方体 联动发展在线文娱、直播经济等数字经济产业 形成"大学—大厂—大V"创新大三角[7][8] - 黄浦区设立政务服务点和创作促进中心 提供登记、财税、版权等一站式服务 并建立原创保护快速通道 通过"给空间、给场景、给资源"培育创作者生态[8] 创作集聚区建设 - 杨浦区创智天地"V聚场"和黄浦区外滩FTC配备专业摄影棚、特效制作中心等设施 集办公、培训、直播于一体 已吸引电影评论"独立鱼"(粉丝2000万)等创作者关注[6] - 集聚区促进线上线下融合 如MCN机构知外文化(年营收3亿元)认为线下聚集能推动专业领域创作者与行业对接 实现多方共赢[9] - 内容创作者反映物理空间聚集有利于思想碰撞 形成新认知 例如新民晚报记者晏秋秋(粉丝350万)认可同空间交流的价值[6] 创作者身份认可 - 政策完善职称评审通道 支持自由职业者和小微企业创作者参评 并通过宣传典型人物故事提升职业认同感 解决如汽车UP主"所长Wy"(粉丝500万)团队面临的社会身份认知问题[11][12] - 平台配套激励措施 包括B站提供百大UP主评选、行业奖项推选等荣誉体系 抖音、小红书等提供现金和流量激励[13] - 海外创作者如"保保熊"认为政策资源融合将吸引更多人投入内容创作 尤其对生活成本敏感的年轻从业者具有吸引力[12] 跨区域产业协同 - 上海作为首个推出内容创作专项支持的一线城市 政策引发创作者跨城市对比 汽车科技UP主团队关注入驻规则与使用面积等细节[4] - 政策依托黄浦、杨浦两区核心产业优势 鼓励各区打造差异化产业链环节 例如杨浦结合"数字经济+科技创新"资源 黄浦侧重原创保护与服务[6][7] - 头部平台如小红书、知乎的签约创作者(如知外文化1400位)可通过集聚区实现专业知识与行业需求的高效匹配[9]
集结大V、UP主,锚定优质内容创作:上海是懂“聚变”的
第一财经·2025-07-18 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