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分析了102个VLA模型、26个数据集和12个仿真平台
具身智能之心·2025-07-20 09:06

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综述 核心观点 - VLA模型通过整合视觉感知、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人控制,实现跨模态智能决策,是机器人技术的变革性突破[3] - 当前已梳理102个VLA模型、26个基础数据集和12个仿真平台,形成完整技术生态[3]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可扩展预训练协议、模块化架构设计和稳健多模态对齐策略[3] 技术架构 - 主流架构范式:采用基于Transformer的视觉/语言骨干网络,通过跨模态注意力融合多模态输入,典型代表包括RT-2、OpenVLA等[9] - 三流编码设计: - 视觉编码器处理RGB图像(ViT/DINOv2等)[13] - 语言编码器嵌入指令(LLaMA/PaLM等)[15] - 状态编码器处理机器人本体感受数据[11] - 动作生成机制:扩散策略(Octo)和自回归Transformer(Gato)成为主流解码方式[15] 数据集发展 - 演进趋势: - 早期:EmbodiedQA等简单状态-动作映射数据集[22] - 中期:ALFRED等引入多模态感官流[22] - 当前:Open X-Embodiment整合22个机器人实体和500+任务数据[5] - 评估框架:通过任务复杂性和模态丰富度二维指标量化数据集质量,最高分Kaiwu兼具极高任务复杂性和七种模态[23][29] 仿真平台 - 关键功能: - AI2-THOR:逼真室内场景生成[34] - NVIDIA Isaac Sim:支持激光雷达/IMU等多传感器[35] - MuJoCo:高精度接触力建模[35] - 技术瓶颈:物理准确性不足、语言接地API缺失制约仿真到现实的迁移效果[47] 应用领域 - 六大方向: - 操作与任务泛化(RT-2/Octo)[37] - 自主移动(NaVILA)[38] - 人机交互(RoboNurse-VLA)[38] - 专用机器人平台(QUAR-VLA)[38] - 虚拟环境(JARVIS-VLA)[38] - 边缘计算(Edge VLA)[38] 技术挑战 - 架构层面:模态融合不充分、跨实体泛化能力弱[43][44] - 数据层面:任务多样性不足、模态不平衡[45] - 仿真层面:视觉-物理保真度难以兼顾[47] 未来方向 - 开发可学习的分词器统一多模态输入[49] - 构建长视距跨域基准测试体系[49] - 推进可微分物理引擎和标准化语言接口[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