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展历程 - Manus以颠覆性产品横空出世,一度成为行业焦点,被媒体称为"全球第一"和"首个通用智能体"[26][27] - 公司最初通过AI浏览器插件Monica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创始人肖弘采用整合现有技术的策略快速抓住创业窗口期[18] - 2024年底启动Manus项目,团队通过高强度研发实现技术突破,产品能自主执行任务[19][20] - 产品于3月5日正式上线,引发行业轰动但随即面临舆论压力和运营挑战[23][27][29] 团队与研发 - 研发团队采用高强度工作模式,经常深夜讨论技术和查论文,生物钟被打乱[18] - 产品上线后服务器问题频发,平均每小时触发一次警报,技术主管需24小时待命[32] - 核心研发部门30余人,大部分员工随公司迁往新加坡,裁员主要涉及非核心部门[12] - 团队曾达到"Aha Moment"关键突破,实现AI自主浏览社交媒体视频的功能[20] 市场反应与挑战 - 产品上线后迅速刷屏,占据各大平台热点榜单,在AI圈引发热议[26][27] - 因采用第三方大模型和邀请码内测机制,被质疑为"套壳"和"饥饿营销"[29][32] - 内测码被倒卖至闲鱼平台,最高成交价近10万元,但公司未从中获利[32] - 面临竞争对手挖角和商业间谍风险,有人员专门蹲守公司套取信息[32] 国际化转型 - 2024年6月公司决定迁往新加坡,创始人肖弘提前数月进行实地考察[11] - 搬迁决策基于全球化市场考量,创始人专门学习数月英语以适应新环境[12] - 国内员工被大规模裁撤,核心研发团队保留并随迁[9][12] - 创始人表示国际化过程中面临"非业务本身"的诸多挑战[12] 行业影响 - 公司产品形态在智能体领域具有前瞻性,行业当时尚未形成统一共识[19] - 技术社群在AI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资源分享和学习平台[17] - 武汉光谷地区聚集众多高新科技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14] - AI应用开发热潮吸引跨专业人才,有工科学生自学转型进入行业[14][17]
裁员与外迁,我在Manus工作的200多天
创业邦·2025-08-04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