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经济核心观点 - 情绪经济指通过消费行为实现情绪满足和心理补偿的市场现象,主要消费群体为Z世代,其核心驱动力来自社会压力下的情绪纾解需求[9][12] - 行业规模快速扩张,2013年以来情绪消费相关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5] - 消费形态呈现多元化特征,涵盖虚拟陪伴(如AI服务)、实体符号(如潮玩盲盒)、社交体验(如演唱会)等细分领域[4][5][17] 消费行为特征 - 64.6%的18-65岁受访者更看重精神消费,48.9%追求定期放松时间,44.2%尝试多巴胺穿搭等情绪表达方式[5] - Z世代通过"情境选择"(购买虚拟服务)和"认知改变"(重构自我价值)实现情绪管理,消费行为与焦虑水平、孤独感显著相关[12] - 盲盒机制通过"随机+稀缺+限量"设计刺激多巴胺分泌,潮玩LABUBU等产品成为情绪投射载体和社交货币[17][18] 行业驱动因素 - 社会压力构成主要动因:未来不确定性(37.1%)、经济负担(36.7%)、工作压力(35.0%)为前三大压力源[14] - 体验经济理论将情绪消费归类为"逃避型体验",行为经济学双系统理论解释其非理性决策特征[13] - 符号消费理论指出,情绪商品超越使用价值,成为构建理想人设的数字化社交资本[12] 市场趋势与案例 - 淘宝/天猫"6·18"数据显示,潮玩、宠物、运动三大情绪赛道实现爆发式增长,453个品牌成交破亿元[17] - 微短剧凭借"3秒吸睛-5秒爆点-10秒反转"模式成为解压选择,52.2%用户将其作为快节奏生活的纾压方式[14][26] - Jellycat与LABUBU形成情绪价值差异:前者侧重自我安放的"拥抱感",后者强化社交表演属性[18] 消费心理与争议 - "创费"概念兴起,年轻人以"悦己"为诉求追求简单确定的生活方式,但可能陷入逃避现实或制造需求的争议[6][24] - 情绪商品通过激活多巴胺、催产素等"幸福激素"满足即时需求,但可能削弱深层情感联结能力[15][25] - 学者指出情绪消费存在双重性:短期缓解焦虑的同时,可能加剧现实社交能力退化等长期问题[13][24]
2万亿元的大生意,瞄准年轻人的钱包
创业邦·2025-08-05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