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EPCO模式分析 核心观点 - EPCO模式被包装为文旅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实则为分阶段套利工具,通过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环节提前变现,而非打造可持续项目[5][9][12] - 政企双方各取所需:政府追求短期政绩达标,企业通过期限错配获取现金流,最终导致大量空置烂尾项目[14][15][16] 模式拆解 设计环节(E) - 设计方案核心目标是政府审批通过而非游客体验,导致同质化严重(仿古街/非遗工坊/玻璃栈道等组合)[9] - 预算预埋是关键,方案价值取决于领导偏好而非市场可行性[9] 采购环节(P) - 通过关联公司内循环套利:A公司报项目、B供设备、C施工、D监理,形成封闭利益链[10] - 高价采购借口充分(如进口苗木、高配设备),利用方案审批后无法修改的漏洞[10] 施工环节(C) - 动态调整预算为核心策略,通过设计变更、材料替换等理由追加费用[10] - 施工方掌握主动权后,地方政府被动接受"不放款不干活"的博弈局面[10] 运营环节(O) - 运营目标降级为"不崩盘",招商靠表格美化而非实际入驻,二消转化等指标形同虚设[12] - 运营团队核心竞争力变为"写招商册子能力"而非文旅运营经验[12] 驱动因素 - 政府端:乡村振兴考核压力下追求立项速度,EPCO可一次性完成设计/施工/运营KPI填报[14] - 企业端:利用大体量项目(数十亿投资)获取更多预算套利空间,重点布局政府关系而非产品力[15][16] 潜在问题 - 政策风险:换届、贴息利率上涨(当前年化4.5%)、平台公司财务恶化均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16] - 行业后果:产生大量空置仿古街、褪色招商海报等"PPT文旅综合体",实际从未有效运营[16]
大批文旅项目死在开业前
投资界·2025-08-07 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