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挑战 - AI眼镜被视为AI大模型落地的新兴载体,但"百镜大战"雷声大雨点小,真正量产落地的产品不多,背后存在供应链痛点 [3] - 产业链尚未完全成熟,带显示功能的AI眼镜预计至少还需两年才能成熟,产业发展需分步推进 [3] - 2025年中国AI眼镜出货量预计同比增长超200%,从2024年约80万台(主要为音频眼镜)增至270万台;全球出货量预计激增至近千万台,同比增长217% [7] - 相比全球超10亿台的智能手机市场,AI眼镜市场规模仍较小 [7] 核心部件与技术瓶颈 - 缺乏专属芯片等核心部件,现有芯片存在功耗高、造价贵、性能与成本指标不理想的问题,甚至需与手机抢内存并提前3个月下单 [5][6] - 端侧算力不足,AI眼镜依赖云端算力导致反馈延迟,持续使用AI功能易出现缺电和发热现象 [7] - 光学模组仅支持中型眼镜框,无法适配大型或小型框型,缺乏个性化方案 [8] - 显示模组成本高昂,Micro LED镜片单块成本超1000元,两块成本超2000元,整机物料成本至少3000元,导致终端售价高(如雷鸟AI眼镜售价约14000元) [9] 产业链整合难题 - AI眼镜重量约40-50克,但产业链涵盖芯片、存储、传感器、光学模组、音频、电池、AI算法等超10个环节,整合难度极高 [8] - 尚无厂商能打通从材料、光学、硬件、软件、系统到算法的全环节,各环节技术融合困难 [8] - 蓝牙芯片与算力芯片不匹配,算法依赖手机侧小模型而非专用眼镜AI算法 [8] - 上游供应链因市场规模小未决心为AI眼镜做专门定制,机械加工环节无独立生产线 [6][7] 企业动态与解决方案 - 谷东智能同步推进光波导镜片、模组销售和ODM业务,相关业务同比增长超200%,采用国产展锐W517芯片探索低功耗方案 [9] - 叩鼎科技投入近千万元(设备100多万元+人员研发几百万元),采用国产芯片方案控制成本,ToB产品已量产,ToC产品计划海外众筹 [10] - 互联网公司如百度、阿里切入赛道更侧重于推广AI大模型,部分企业未推出实体眼镜产品 [8] 渠道与市场推广挑战 - 线上销售存在高退货率问题(如小米AI眼镜抖音平台退货率约40%),因产品未能解决用户痛点而被视为"玩具" [5] - 传统眼镜店销售需克服消费者认知、库存管理、售后服务等难题,智能眼镜维修复杂且需专业设备 [12] - 雅视集团推广智能穿戴5S平台,已覆盖23家省代和700余家零售店,与华为、界环等品牌合作,计划引入Rokid、雷鸟等 [13] - 行业建议加强技术创新、优化用户体验(如人体工程学设计)、推动产业协同,并制定标准避免无序竞争 [13][14]
“百镜大战”雷声大、雨点小
第一财经·2025-08-08 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