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万字长文聊具身智能“成长史”:具身智能跨越了哪些山海,又将奔向哪里
自动驾驶之心·2025-08-10 11:31

具身智能行业核心观点 - 具身智能正通过构建独特计算大脑将AI能力转化为物理能力 解决AI系统在物理世界中的交互难题 [8] - 行业面临性能与通用性的关键权衡 ASI(人工专门智能)与AGI(人工通用智能)路径并行发展 [24][27][65] - 机器人基础模型(如RT-2/VLA模型)展现跨具身泛化能力 预训练模型比专用模型性能提升50% [47][48] - 物理世界对性能要求严苛 工业应用需99%以上成功率 远超其他AI领域90%的标准 [12][13] - 数据获取是核心挑战 真实物理数据仅占PI-0 5训练集的3% 但推动模型理解物理交互的关键 [57][74] 技术演进与突破 基础模型发展 - RT-2作为第一代VLA模型 将控制问题转化为问答任务 基于PaLI-X视觉语言模型构建 [46] - 第二代VLA模型(如PI-Zero)增加专用动作专家模块 采用流匹配技术处理连续动作 支持50个时间步动作块生成 [49][50] - PI-0 5实现高级推理能力 可分解"清理卧室"等复杂指令为子步骤 在未见场景完成任务 [54][55] - 跨具身数据集RTX包含34个实验室/22类机器人数据 验证通用模型性能优于专用模型50% [47][48] 关键技术融合 - 多速率系统成为硬件关键 力扭矩传感器需1kHz采样率 10Hz控制会丢失99%数据 [42][43] - 强化学习(SERL系统)与基础模型互补 专用策略可实现PCB插接等复杂操作 成功率超99% [90][92] - 视觉语言模型支持草图/照片交互 自动生成代码并插入ML技能 实现工作流程智能化 [81] 商业化路径选择 应用场景聚焦 - 工业领域优先选择结构化/半结构化环境 因非结构化环境商业可行性低且回报周期长 [14] - 汽车等行业要求TRL 8-9级成熟度 拒绝浅蓝色阶段原型 对性能有严格标准 [10] - ASI路径通过专用模型实现 支持本地部署/实时控制 适合气隙计算等工业需求 [28][32] 数据飞轮构建 - 人工专门智能工作单元成为数据主要来源 需结合安全/多机器人协调等传统机器人技术 [71] - 真实物理数据占比虽小(3%)但至关重要 模拟数据无法替代物理系统交互 [57][74] - 未来数据瓶颈将从收集转向筛选 需从数万亿轨迹中识别最有价值样本 [76] 前沿研究方向 技术突破点 - 持续学习成为关键挑战 需解决大规模模型在线更新而不破坏系统的问题 [106] - 反馈学习机制待优化 强化学习效率提升是重要方向 [107] - 物理常识理解是根本挑战 需建立导航/移动/操作的统一表征框架 [104] 学术产业协同 - 产业界需将实际问题反馈给学术界 共同缩小"演示即终结"的研究应用差距 [97][98] - 选择对失败容忍度高的应用领域(如垃圾分类) 逐步提升性能而非追求完美初始表现 [99] - 操作被视为最具挑战领域 需融合复杂环境理解与精细物理交互能力 [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