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企业抢夺标准定义权,机器人“暗战”升级
第一财经·2025-08-14 13:04
核心观点 - 机器人具备自主学习和失败后反复尝试的能力,这种数据驱动的闭环大模型是行业追逐的技术亮点[3][5][7] - 行业在具身智能大模型架构上存在分歧,包括统一模型直出和分层设计两种路径[9][10] - 企业正通过开源数据集、自研核心零部件等方式争夺行业标准定义权和生态主导权[14][15][16] - 模型架构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未来训练成本、算法效率和规模化落地能力[16] 技术发展现状 - 星海图发布的G0模型具备端到端双系统全身VLA能力,能在任务失败后自主尝试新解法[5] - 自变量采用统一模型直出架构WALL-A,可处理长序列任务但算力需求巨大[10] - 行业主流VLA模型定义宽泛,目前大部分模型都可归入视觉-语言-动作处理范畴[9] - 具身智能模型通过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实现环境感知与动作调整能力[7] 商业策略 - 自变量短期目标聚焦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场景,如酒店和养老院[11] - 企业认为击穿单一标杆场景即可证明技术商业价值,撬动千亿级市场[12] - 星海图开源500小时Galaxea数据集,涵盖150种任务以吸引开发者生态[14] - 多家企业从单点技术向平台型公司转型,布局全产业链生态[15] 行业竞争焦点 - 算力消耗、延迟表现与落地场景成为技术路线选择的博弈关键[3][10] - 头部企业正争夺性能测评标准制定权和核心数据集主导权[14][16] - 模型架构差异直接影响数据需求量、算法流畅度和算力消耗[16] - 行业尚未形成技术共识,但快速迭代中架构优势将成核心竞争力[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