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蚊治蚊”,5只绝育雄蚊对付1只野生雌蚊!
第一财经·2025-08-15 20:42

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 生物防治技术成为对抗蚊媒传染病的新手段 广东多地尝试"以蚊治蚊"和"养鱼防蚊"等生物防治方法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 [3] - 中山大学团队培育不吸血的华丽巨蚊 其幼虫可吞食白纹伊蚊幼虫 佛山首次投放数千尾以蚊卵和幼虫为食的鱼苗减少水体中的蚊虫 [3] - 威佰昆公司通过释放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 使野生雌蚊产下的虫卵无法孵化 实现种群压制 每周可培育500万只"绝育雄蚊" [6][7] 技术原理与效果 - 威佰昆采用胚胎显微注射法转染沃尔巴克氏体技术 自动化机械臂分拣蚊蛹误差率低于0.5% 雄蚊羽化误差率低于0.3% [6] - 释放比例为5:1(绝育雄蚊:野生雌蚊) 投放后5-10分钟蚊群密度趋于稳定 三周内蚊子数量减半 六至八周密度骤降80%以上 [7] - 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可减少登革热、寨卡、基孔肯雅等病毒的载体数量 巴西尼泰罗伊市登革热病例下降90% 新加坡控制效果达70% [10][11] 行业合作与推广 - 威佰昆与墨西哥合作建立蚊子工厂 复制广州模式针对埃及伊蚊 新加坡政府运营的工厂使用奚志勇提供的蚊株 [11] - 公司正接触热点地区单位 计划一个月内将"绝育雄蚊"投放至基孔肯雅热疫情地区 [7] 技术争议与挑战 - 业界对技术安全性和稳定性存在争议 担忧生态平衡扰乱(如影响蝙蝠、蜻蜓等捕食者)或导致其他蚊种填补生态位 [10] - 沃尔巴克氏菌长期稳定性未知 可能因环境变化或蚊子抗性增加失效 需持续监测 [10] - 临床专家认为该技术尚处探索阶段 人类与自然博弈是长期过程 [10] 疫情背景 - 世卫组织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扩散至119个国家 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40%患者可能出现长期残疾 [12] - 广东7-8月多雨天气影响传统灭蚊措施 促使尝试生物防治新方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