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金额已超过484亿美元,其中总首付款超过20亿美元,恒瑞和GSK的交易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交易纪录 [5] - BD交易对药企短期战略调整至关重要,可能改变管线优先级,但影响幅度取决于公司财务状况和产品矩阵推进程度 [5] - 资本方和企业方对管线价值的看法存在分歧,投资方希望提速特定管线,而企业可能因调整成本犹豫 [6] - BD价值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靶点、适应症、技术、MNC需求程度和竞争动态等,导致对"未来BD大药"的预测多样化 [6] 今年的BD大事件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PD-1/VEGF双抗授权合作,总金额60.5亿美元,首付款12.5亿美元,刷新国产双抗交易纪录 [8] - 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达成总金额53.3亿美元的BD交易,包括1.1亿美元预付款和最高52.2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主要涉及AI平台 [8] - 阿斯利康与和铂医药达成最高45.75亿美元的交易,并认购1.05亿美元股份成为大股东,验证平台模式的价值 [8] - 礼新医药与默克达成双抗药物LM-299授权合作,首付款5.88亿美元,得益于此前与Turning Point和阿斯利康的合作经验 [10] 出海认知的变化 - 中国创新药出海认知从追求FIC/BIC转向注重快速产出和标准化,拥挤赛道中的佼佼者更易获得BD机会 [12] - PD-1/VEGF多抗赛道内卷加剧,全球14款临床阶段PD-1/VEGF双抗多为国产,康方双抗临床数据击败"K药" [13] - PD-1/VEGF交易价格高,联用疗法已验证商业化潜力,MNC为填补专利悬崖空白积极"抢货" [14] - TCE赛道中CD3/BCMA靶点出海交易总金额超26亿美元,中国biotech管线储备多、进度快 [15] 平台BD模式 - 平台BD模式成为趋势,如科伦博泰与默克的ADC平台协议,首付款1.75亿美元,未来里程金可达93亿美元 [18] - 平台模式能带来持续现金流和与MNC绑定的机会,验证企业的长期交付能力 [18] - 单药大BD多来自与MNC有交易经验的biotech,信任感建立前难达成高额交易 [10] 长期挑战与展望 - 2024年交易总价值中仅5%为预付款,较五年前的13%大幅下降,后端付费增加临床和商业化风险 [17] - BD热潮可能在2030年退潮,MNC专利悬崖问题缓解后扫货步伐或减缓 [19] - 出售核心管线可能伤害公司估值并切断其他退出路径,需关注BD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18]
下一个BD大药
投资界·2025-08-18 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