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DiT(Diffusion Transformers)作为扩散模型领域的核心架构受到质疑,但原作者谢赛宁强调科学验证的重要性并回应质疑,同时指出DiT的技术优势及改进方向 [4][5][6][9][27][29][32] DiT的技术地位与影响 - DiT将Transformer与扩散模型融合,在计算效率和生成效果上超越基于U-Net的经典模型ADM和LDM,并将Transformer扩展到图像视频领域 [9] - 若DiT存在根本性错误,大量依赖DiT的生成模型可能需重新评估,对整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10] 质疑者的核心论点 - 质疑依据来源于论文《TREAD:Token Routing for Efficient Architecture-agnostic Diffusion Training》,提出Tread策略可将早期层token传递至更深层,无需修改架构或引入额外参数 [12][13][14] - DiT架构可能隐含特性导致FID迅速降低,Tread模型比DiT在40万次训练迭代快14倍,在700万次迭代时快37倍 [15][16] - 质疑者认为大幅性能提升可能否定原有方法,并批评训练中禁用部分网络的做法 [17][19] - 指出DiT后置层归一化可能导致动态范围输出问题,需使用对数尺度处理信噪比差异 [23] - 质疑DiT的条件处理仅通过普通MLP流程,未体现Transformer特性 [25][26] 谢赛宁的回应与技术说明 - 强调Tread策略与"DiT是错的"无直接关联,认为Tread类似随机深度,通过正则化提升特征稳健性 [27][28] - 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Lightning DiT版本(含swiglu、rmsnorm、rope等技术),并指出后置层归一化目前无证据表明存在问题 [29][30] - 提出DiT的核心改进集中于内部表征学习,包括REPA方法、tokenizer修正、语义token拼接、解耦架构及正则化方法 [32] - 训练中采用随机插值/流分配提升效果,SiT作为基准评估方法,时间嵌入需使用adaln-zero并共享参数以避免浪费30%参数 [33] - 指出sd-vae是DiT当前症结,处理256×256分辨率图像需445.87 GFlops且非端到端架构,va-vae和repa-e仅能部分解决问题 [34]
DiT突遭怒喷,谢赛宁淡定回应
量子位·2025-08-20 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