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工程教育体系面临需求失配、内涵老化、名称陈旧和能力不适等问题,80%以上学科专业仍基于前三次工业革命需求设立,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 高校需强化工程智能赋能,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转型和内涵升级,以应对新技术和新场景带来的产业变革 [2][3] - 工科专业粗放型设置导致知识碎片化,需转向系统性知识集成和跨学科融合,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3][15] 高校工科教育改革举措 -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感知学院、计算机学院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协同为人工智能驱动的科技革命提供人才支撑 [7] - 北京大学将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分拆为工学部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聚焦集成电路和智能技术等前沿领域,强化基础研究与跨学科融合 [7] - 西安交通大学建立8个共享科研平台、30多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通过项目实践课程取代部分实验课,实施问题导向的项目制学习 [7] 课程与教学创新 -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有限元与数值计算》课程采用产学研贯通式教学体系,结合产业需求调整设置,例如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并将国家级项目转化为课程资源 [8] - 课程引入航空发动机叶片模型、风电诊断技术和动漫义体结构等真实工程案例,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8] - 斯坦福大学要求所有工程学生修满至少36个数学和科学学分,计算机科学专业占本科生总数25%,并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8] 专业调整与设置 - 教育部等五部门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20%专业,两年间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撤销专业2534个,工学专业调整力度最大 [10][11][14] - 工学新增专业1395个,以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机械类为主,其中人工智能新增94个、智能建造83个、智能制造工程72个 [14] - 工学撤销专业823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撤销36个、工业设计33个、网络工程32个,传统专业逐步被新兴领域替代 [14] 学科改革方向 - 学科专业改革需从小切口入手,以工科为起点,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形成专业集群 [15] - 推动自上而下的专业设置模式,从系统、整机和应用场景出发,替代传统自下而上的知识堆积方式,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 [15] - 教育部将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加强专业交叉融合,提升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 [16]
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大洗牌
第一财经·2025-08-22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