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开大学陈军:引领全球储能新范式: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路径

核心观点 - 新型储能已成为能源革命与双碳战略的重要支点 装机规模全球首位且技术多元化发展 但面临成本经济性和标准执行等挑战 未来需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优化实现全球引领 [2][4][7][10][13] 顶层设计与产业实践 - 政策体系全面构建 国家层面将新型储能写入《能源法》并列为政府重点任务 地方层面17省装机破百万千瓦 形成省级统筹到项目示范的实施体系 [3] - 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居全球首位 占全球40%以上 年均增速超130% 十四五以来增长20倍 技术路线以锂电池主导(占比96.4%) 多技术并行发展 [4] - 单站规模向10万千瓦以上集中 华北西北地区装机占比超55% 华东地区新增装机占比提升8.6个百分点 [5] - 技术创新突破显著 锂电池实现500安时大电芯量产和1.5万次循环寿命 压缩空气储能攻克30万千瓦级技术 液流电池电堆功率密度提升两倍 [6] - 2024年储能锂电池产量2.6亿千瓦时 总产值超1.2万亿元 关键材料产量同比增长超20% 电芯价格下降带动系统造价降低25%-44% [6] 发展瓶颈与挑战 - 长时储能(4小时以上)初始投资仍高 全钒液流电池成本为锂电池1.6-2.5倍 电价波动和补偿机制缺失导致部分项目收益率低 [7] - 标准执行存在差距 国际标准互认不足制约技术装备出海 欧美并网规范差异影响市场拓展 [8] - 产业链部分高端材料(如耐高温隔膜)依赖进口 产学研协同存在重研发轻工程现象 [9] 未来战略路径 - 推动锂电池向宽温域(-40℃至60℃)和长寿命(2万次循环)升级 加快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产业化 突破10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和10小时以上液流电池技术 [11] - 建设全链条创新平台 在青海新疆布局百兆瓦级构网型储能示范项目 验证高比例新能源电网支撑能力 [11] - 完善市场机制 建立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市场三位一体收益模式 探索储能租赁和共享储能等商业模式 [12] - 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 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在沙特澳大利亚等市场布局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实现从产品输出向技术品牌服务输出转变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