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储能需求与定位 -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全球需在2050年前部署4000GW储能 其中长时储能占比超40% 储能直接贡献15%碳减排量[4] - 欧盟计划2030年前投资5000亿欧元用于电网升级 每年可减少310TWh可再生能源弃电 价值230亿欧元[5] - 中国能源转型中 2060年一次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将降至13% 可再生能源达87% 风光装机占比超80% 发电装机总量达2021年的3.2倍[6] - 德国2045年碳中和目标下 氢电耦合系统需承担15%-20%调峰任务 绿氢成本预计从2030年5欧元/公斤降至2050年2欧元/公斤[5] 储能技术配置与系统作用 - 中国某大区电网规划显示配置1600万千瓦/6小时储能可使弃光率下降3个百分点 新增新能源消纳电量超400亿度[6] - 储能调峰作用从"日内平衡"向"跨周期调节"延伸 电网枢纽节点适合配置大容量长时储能 分布式储能侧重配微电网电力电量自平衡[6] - 氢能在工业供热和长时储能领域具潜力 但成本受电解槽利用率低于3000小时/年和电力价格驱动显著[5] 碳排放评估与碳足迹管理 - 欧盟新电池法规要求覆盖"矿山到坟墓"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 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强制性影响[7] - 中国建成首个锂电池碳足迹背景数据库 覆盖正极/负极/电解液等全产业链95%物质种类 数据条目从210条提升至830条 90%数据源于2020年后新工艺[7] - 数据库采用"物质流-能量流-排放流"三位一体建模 实现电力因子动态更新 为国际互认提供基础[7] - 欧盟碳关税门槛需平衡供应链本土化与技术合作 开放碳排放评估方法论共建[8] 储能市场化价值与收益模式 - 调频辅助服务占收益50-80% 现货套利占20-30% 但各省市场化进展差异大 独立储能难以依赖单一交易品种[9] - 广东现货价差仅0.1元/度 需通过"一体多用"策略平衡收益与寿命衰减[9] - 储能碳减排需建立"基线对比"机制 区分与新能源捆绑和独立并网场景 光储项目可通过绿电溯源量化碳效益[9] - 全国碳市场已纳入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 碳价有望提升 储能可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遴选[10] 行业挑战与发展方向 - 储能行业面临成本评估难 技术路线多样导致成本演变路径不明确[3] - 综合价值评估难 多场景收益难以量化[3] - 碳排放标准国际互认难 国内外核算体系差异显著[3] - 未来需建立容量补偿或竞价机制 参照火电标准体现储能容量保障价值[9]
破解储能“卡脖子”难题:多场景收益与碳核算如何量化?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2025-08-25 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