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2025年VLA(Vision-Language-Action)成为行业新焦点,但技术路径出现明显分歧,部分企业积极推广而部分头部团队选择回避 [1][5][6] - 相较于2023-2024年端到端技术达成行业共识的局面,VLA技术路线呈现"分歧中的探索"态势 [5][6] - 技术切换期被视为占领用户心智和证明研发优势的关键窗口 [4] 企业战略布局差异 - 理想汽车通过VLA巩固端到端技术红利带来的领先优势 [4] - 元戎启行借助VLA提升辅助驾驶系统性能上限 [4] - 小鹏汽车将具身智能领域积累的VLA技术迁移至辅助驾驶系统,并采用自研高算力芯片解决实时性问题 [4][22] - 华为ADS明确主张WA(World Model + Action)为自动驾驶终极方案,回避VLA路径 [5] - 蔚来在低速场景应用世界模型但对外宣传保持低调 [5] - 地平线否认其HSD系统属于VLA,坚持VA(Vision-Action)技术路线 [23] VLA技术原理与应用 - VLA通过视觉模块感知环境、语言模块表述任务、动作模块执行驾驶行为,实现感知-决策一体化 [9] - 技术优势在于结合端到端的性能与语言的可解释性,理想状态下可映射人类驾驶本能 [10] - Wayve的LINGO系列实现边驾驶边用自然语言解释决策,LINGO-2支持实时语言指令调整行为 [12] - OpenDriveVLA融合2D/3D视觉token与语言生成控制轨迹,在Nuscenes数据集取得最优结果 [14][16] - 谷歌Deepmind的RT系列将互联网视觉-语言知识迁移至机器人控制,提升泛化能力 [17][18] 技术挑战与局限性 - 自然语言存在模糊性与不完备性,例如"慢一点"等指令缺乏精确动作约束 [19] - 语言-动作不对称性问题导致监督学习存在噪声,语言主要在任务级别有效而非细粒度控制 [19] - 多模态Transformer推理开销巨大,OpenVLA模型约7B参数需15GB显存且运行频率仅6Hz,低于行业10Hz标准 [21] - 实际部署中多用于上层任务分配,轨迹输出仍由传统模型执行并需兜底机制 [23] 替代技术路径发展 - VA(Vision-Action)方案通过内隐世界模型实现环境状态向量化表示,华为与地平线采用此路径 [23] - 地平线HSD系统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实现决策统一性,在不同场景下保持自适应行为 [25] - 采用平衡数据分布并筛选优化人类驾驶数据,使决策更符合直觉 [25] - 坚持模块最小化架构,屏蔽激光雷达输入以避免感知依赖,保持系统简洁性与可维护性 [28] - 纯视觉版本结合软硬件一体方案具备成本优势 [31] 行业本质问题与未来方向 - 辅助驾驶核心问题仍是缺乏对世界的深度理解能力 [33] - 语言作为新输入维度类似激光雷达,提供抽象能力但非终极解决方案 [33] - 行业面临选择新道路或深化现有路径的战略抉择,不同技术路线均存在发展机会 [34]
后端到端时代:我们必须寻找新的道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