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动驾驶多传感器融合感知1v6小班课来了(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
自动驾驶之心·2025-09-02 14:51

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背景与核心优势 - 单一传感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或毫米波雷达的感知能力已难以满足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和智能监控等复杂场景的需求[1] -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通过结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摄像头提供丰富语义信息和纹理细节 激光雷达生成高精度三维点云并提供准确距离和深度信息 毫米波雷达在恶劣天气下穿透性强且能稳定探测物体速度和距离[1] - 传感器融合系统可实现全天候全场景下的可靠感知 显著提高自动驾驶鲁棒性和安全性[1] 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演进路径 - 传统融合方式分为三种:早期融合在输入端拼接原始数据但计算量巨大 中期融合将不同模态特征向量融合并统一到鸟瞰图视角 晚期融合在决策层面进行结果融合但难以解决信息冲突[2] - 基于Transformer的端到端融合成为最前沿方向 通过跨模态注意力机制学习不同模态数据间深层关系 实现更高效鲁棒的特征交互[2] - 端到端训练方式减少中间模块误差累积 直接从原始传感器数据输出感知结果如三维目标框 更好捕捉动态信息并提升整体性能[2] 多模态感知融合应用与挑战 -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L2-L4级自动驾驶系统 包括高精度地图构建、全场景鲁棒感知和自动泊车等领域[2] - 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传感器标定需确保不同传感器空间和时间上的高精度对齐 数据同步需解决传感器帧率不一致和时延不同步 融合算法需更高效处理不同传感器数据的异构性和冗余性[3] 课程体系结构与核心内容 - 课程周期为12周在线小组科研加2周论文指导再加10周论文维护期 总时长24周[4][14] - 课程内容覆盖经典论文与前沿论文分析 代码实现与创新点研究 baseline与数据集应用 选题方法、实验方法、写作方法及投稿建议[4][11] - 采用"2+1"式师资配置与全学习周期服务 配备科学制定的学员守则与表现评估体系[18][21] 技术实践资源与要求 - 提供多模态数据集包括ADUULM-360、nuScenes和KITTI等公开数据集[19][20] - 提供Baseline代码仓库覆盖多模态3D目标检测、BEV视角Transformer融合及点云图像融合等多个方向[23] - 硬件要求最好具备4张4090显卡或以上设备性能 最低不少于2张4090显卡 也可考虑租赁云服务器[15] 学员收获与产出目标 - 学员将获得经典及前沿论文分析方法 理解重点算法与原理 清晰不同算法优劣势[14] - 课程将提供研究idea 每位同学都能获得导师准备的具体idea方向[14] - 最终产出包括论文初稿、项目结业证书 并根据学生优秀程度提供推荐信[21] 课程安排与学习要求 - 详细课程安排包含14周专项主题:从课题概览与科研路径介绍 到BEV视角多模态融合 再到基于Transformer的端到端融合 最后涵盖论文写作方法与投稿意见[23][25] - 学习要求包括具备深度学习基础 熟悉Python语法和PyTorch使用 最好具备Linux系统开发调试能力[15] - 必须完成在线1v1面试 每周上课前按时阅读资料并完成作业 课后自学时长至少1-2小时[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