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政策演进 - 中国园区低碳化发展经历了生态园区、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零碳园区多个阶段 [3] - "十一五"期间原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发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 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点纳入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内容 [4] - "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开展两批次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论证实践 [5] - "十三五"时期国家规划纲要将碳排放强度正式纳入考核 [6] - "十四五"时期零碳园区建设从地方试点跃升为国家战略 2025年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零碳园区建设迈向系统部署阶段 [6] 零碳园区核心任务 - 能源结构转型需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 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 [7] - 园区节能降碳需推动企业能效碳效诊断 建设极致能效工厂 [7] - 产业结构调整需布局低能耗新兴产业 探索"以绿制绿"模式 [7] - 资源循环利用需健全废弃物循环网络 提升固废综合利用率 [7] - 基础设施升级需推进能源系统改造 新建建筑执行超低能耗标准 [7] - 技术创新应用需打造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示范场景 [7] - 提升能碳管理需建设园区能碳管理平台 实现负荷监控与调配 [7] - 支持改革创新需支持多主体参与 探索虚拟电厂等新模式 [7] 园区配储政策要求 - 多地政府规定园区配储比例需达15%-30% [2] - 上海市要求储能系统配置比例≥15%(创建单位)至≥30%(标杆单位) [8] - 江苏省要求园区内新型储能容量≥日均用电量的10% [10] - 四川省在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新型储能系统容量占园区日均用电量比重"评价值 [10] - 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储能配置比例≥15%(创建阶段)至≥30%(标杆阶段) [10] - 湖南省要求储能配置比例≥15% [10] - 山西、吉林、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福建、云南、广东、重庆、浙江、河北、陕西、宁夏、贵州也出台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或评价要求 [9] 绿电消费强制比例 -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要求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2025年绿电使用比例为25.2%~70% [14] - 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2025年绿电使用比例要求为80% [14] - 这些重点考核行业对绿电消纳能力、供电稳定性有严格要求 需通过储能等灵活资源进行科学调节 [15] 园区市场潜力分布 - 中国省级国家级园区2543家 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52家 省级开发区1991家 [16] - 以上园区覆盖80%工业企业、产生50%工业产值、90%的创新、60%能耗、31%碳排放 [16] - 园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四川、湖南、浙江、安徽、湖北等地 是园区绿电发展的优势机会区域 [16]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福建、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份 [16] - 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广东、江苏等地高耗能行业用电总量较大 [17] 绿电发展区域模式 - 可再生能源大省具有绿电开发直供优势 可针对高耗能园区开展集中式新能源开发直供 通过配置储能实现"发-储-用"闭环 [17] - 东南沿海省份需通过购买绿电或绿证实现用能绿色转型 通过与分布式能源相匹配的源网荷储模式与外购绿电形成互补 [17] 绿电实施路径对比 - 绿电直连是指绿电通过专用直连线路向单一用户供电 实现"发电-用电"的物理直连 可实现物理溯源 [14] - 源网荷储是更宏观的概念 强调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四大环节的深度协同互动 实现电力系统安全高效低碳运行 [14] - 绿电直连侧重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 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 [14] - 源网荷储目标更具全局性 着重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14] - 绿电直连主要用于对单个或少数几个临近的大型电力用户提供电力支撑 [14] - 源网荷储多用于区域电网、微电网、园区系统场景下的用能模式 [14] 新型储能应用意义 - 推动新能源就近消纳 实现用能安全保障 [21] - 优化能源配置 降低园区综合用能成本 [21] - 充当"能源调节中枢" 破解供需失衡难题 [21] - 激活多元市场机制 构建商业盈利新生态 [21] 零碳园区典型案例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是全球首个实现"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闭环的园区 80%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及储能 20%通过智能电网调节绿电交易补足 年减排达1亿吨 规划2025年实现3000亿元绿色产值 [22] - 北京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是国内首个获得可再生能源"碳中和"认证的园区 构建集风、光、燃、储、充于一体的智能微网 包含2台总容量4.8MW的风机、1.3MW分布式光伏、1台600kW+2台65kW微燃机 部署总容量2.9MWh的混合储能系统 [23] - 江苏江岛智立方零碳园区是南京市首个零碳园区项目 采用"光储直柔"技术 屋顶光伏年发电量超200万千瓦时 可再生能源自给率达85% [23]
零碳园区新政引爆储能新赛道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2025-09-10 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