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览与市场动态 - AI玩偶市场热度提升,受到AI技术催化及供应链价格下降影响,部分机器人价格可做到数年前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3] - 全球AI玩具行业呈现快速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达一百亿元以上,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千亿量级[16] - 2024年初CES展会以来AI玩偶赛道火热,多数国内团队在年内组建,同行基本在准备出货,首批产品进入市场的窗口期预计持续到年底[10] 产品形态与价格区间 - AI玩偶形态多样,可粗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有毛绒或柔软外表、动作幅度有限的公仔类;另一类是更具硬件属性、具备运动能力的机器人[10] - 已上市产品价格差距大,高端产品如日本LOVOT本体价格人民币上万元,而国内产品如Fuzozo芙崽售价399元,BubblePal售价300多元,具备运动能力的小型人形机器人悟空价格则超过2000元[11] - 通过采用MCU芯片(仅十几元)及简单部件,低端AI玩偶整体成本可控制在150元左右,对外销售价格可达几百元,部分产品价位在百元级别[4][12] 成本结构与供应链 - 供应链趋于成熟,在深圳及周边可找到制造所需的一切软硬件及皮毛,使一个小团队找代工厂在一个月左右生产出AI玩偶成为可能,单个成本可控制在200元以内[12] - 大模型厂商价格竞争使云端调用模型的token已十分便宜,AI硬件token调用量不多,对创业团队而言大模型token成本基本可以忽略[12] - 电子和玩具产业链成熟降低了AI玩偶生产难度,支持快速出货、快速回笼资金的打法[12] 商业模式与客户需求 - 当前企业客户对AI玩偶兴致颇高,B端客户的两个主要诉求是定制和价格便宜,可通过礼品采购等方式购入,运营商对将低价AI玩偶放入套餐中送给用户感兴趣[13] - B端客户心态多表现为FOMO,害怕错过AI但又不愿投入高成本,向外采购AI玩偶成为触达用户的“第五空间”,应用场景包括医药技术客服、营销载体等[14] - 一些产品采用硬件低价结合AI功能订阅的模式,用户可充值订阅或选择一次性买断[4] 市场竞争与创业公司策略 - 行业内创业公司数量快速增加,据观察今年6月约有30个同行团队,目前几乎翻倍,出现大量类似项目,存在原创与模仿现象[17] - 创业公司认为技术趋同,机会在于场景差异化,需依赖团队经验、渠道资源、品牌运营来确保产品能卖出去[17] - 部分公司计划从B端市场跨入C端消费者市场,初步筛选的目标客户群体包括儿童和成年女性[17] 产品定位与发展挑战 - 关于AI玩偶的核心属性存在不同看法,有观点认为“陪伴”是伪需求或表面需求,教育、助手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才是真需求,有助于增强用户黏性[18][19] - 产品需找到在各类硬件中的定位,探索方向是让“3步变1步”,即利用端侧硬件与手机配合,直接与用户互动,弥补手机入口较深的问题[17] - AI技术尚未完全解决幻觉问题,产品功能需考虑AI实际能力,避免用户因过高期待而失望,有时让产品不具备太高智能表现,使用户逐步教AI产生互动是可行策略[19] - 实现说话功能需要更高算力和联网需求以避免过长时延,用户对会说话的玩偶期待更高,功能不足易导致失望,这是一些产品不加说话功能的原因[19]
300元的AI玩偶,即将成为年轻人的“情绪搭子”?
第一财经·2025-09-17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