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核心转变 - 政策从保量保价的计划消纳转向市场化定价的主动消纳,核心是建立新能源+就近负荷的动态价格耦合机制 [1][1] - 政策自2024年10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新能源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高效利用的系统性重构 [1][7] 就近消纳项目量化门槛 - 项目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需占总可用发电量比例不低于60%,占总用电量比例不低于30%,2030年起新增项目不低于35% [1][5] - 项目需具备分表计量条件,由电网企业在发电、厂用电、并网、自发自用、储能等环节安装计量装置 [1] 解决行业痛点 - 新政通过设定自发自用比例量化门槛和分表计量全环节监管,解决了消纳责任不清、激励机制模糊、数据监管薄弱三大痛点 [3] - 将就近消纳从概念倡导转化为可落地、可考核的硬性指标,为行业高效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3] 电源侧影响 - 政策迫使新能源开发主体优化发电曲线、配置储能设施、参与需求响应,从源头提高本地绿电利用率 [4] - 有效减轻电网输配压力和系统性消纳问题 [4] 电网侧影响 - 首次明确公共电网对就近消纳项目的服务范围和计价方式,即容量计价 [4] - 引导发电企业通过优化容量配置降低投资成本,明确电网与发电主体的经济权责界限 [4] 负荷侧影响 - 赋予就近消纳项目明确市场身份,使其能直接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中长期合约交易及辅助服务市场 [4] - 激发项目在削峰填谷、需求响应及能效提升方面的能力,推动负荷侧从被动消纳向主动互动转型 [4] 电价机制创新 - 系统运行费、交叉补贴以及线损在自发自用电量方面的减免超出市场普遍预期 [6] - 单一容量制电价具有科学依据,对年利用小时数较高的用户项目能降低输配电价 [6] 新能源消纳模式互补 - 新能源基地远距离输送模式提供跨区域大容量绿色电力骨干网络 [7] - 就近消纳模式构建分布式消纳体系,提升区域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灵活接纳能力,释放大电网调节裕度 [7] 消纳难题物理基础 - 新能源有效发电时长普遍在2600小时左右,全年有超过2/3时间无法有效出力 [8] - 社会用电需求全年为8760小时,2600小时对8760小时的鸿沟决定新能源无法独立满足全时段用电需求 [8] 微型电力平衡单元 - 就近消纳核心是构建微型自治电力平衡单元,针对绿电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型项目形态 [8] - 在配电网层面划定区域,形成发电-负荷-储能闭环系统,实现区域电力自我平衡与调节 [8] 计量体系升级 - 计量体系从宏观统计转变为微观感知,是系统智能感知、精准调控和价值挖掘的神经网络 [10] - 要求从一块总表转变为无处不在的精细化计量,支撑系统智能化升级 [11] 信息边界挑战 - 传统电网信息边界在用户电表前,对用户内部用电结构、负荷特性等信息处于一无所知状态 [11] - 数据黑箱使电网在面对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和需求侧响应时力不从心 [11] 企业开发策略变化 - 项目选址标准转向用电量大、负荷稳定且用电曲线与新能源发电曲线匹配度高的工商业用户 [12] - 项目规模需结合储能配置与柔性调节资源协同规划,精准匹配用户用能需求,避免过度投资 [12] - 可通过与用户签订绿色电力直供协议进行长期绑定,并提供碳资产管理等增值服务 [12]
多层次立体化新能源消纳体系加速构建
中国能源报·2025-09-22 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