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核心观点 - 灵巧手行业技术远未成熟,但价格战已过早升级为一场鏖战 [6] - 行业面临上游零部件厂商和下游整机厂的两面夹击,纯粹的灵巧手初创公司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6][9][10] - 当前灵巧手的智能不足是最大痛点,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基本不存在,演示多为过拟合结果 [5][18] 市场竞争格局 - 灵巧手厂商可划分为三类:上游零部件厂商向下拓展、下游整机厂商向上布局、以及纯粹的灵巧手初创公司 [9][10] - 零部件厂商与整机厂往往不将灵巧手作为主要现金流产品,前者将其作为核心部件能力展示,后者则集成于本体甚少单卖 [10] - 投资者主要押注三个特征:最AI(智能化程度)、最像人手(如高自由度)、最早量产(工程化能力) [6][11] 技术路线争议:机械结构 - 关于“最像人手”存在争议,一味追求高自由度是伪命题,关键在于能否有效驱动每个自由度而非数量多少 [12][15] - 灵巧手技术路线远未达成共识,主要分歧点在于传动方案(腱绳驱动 vs 连杆驱动),两者在灵活性与可控性上难以调和 [16][17] - 电机是灵巧手机械结构中成本最高的部分,一只空心杯电机价格约为一两千元,仅电机成本动辄数万元 [27] 技术路线争议:智能化 - 没有智能化的灵巧手本质与夹爪无异,其重复定位精度(约±0.2毫米)远低于工业夹爪(±0.02毫米) [18] - 行业普遍认为软件提升潜力远大于硬件,软硬一体是必由之路,当前技术路线已收敛到强化学习 [18][19] - 灵巧手泛化不足的本质被认为是数据量匮乏,特别是视觉、精准行为数据和触觉数据严重欠缺 [19][20] 商业化与量产挑战 - 灵巧手的买家身份不明确,科研客户(高校、院所)仍占主流,商业和工厂仅有散单,需求零散 [22][25] - 应用场景存在争议,分为“商业派”(如商超场景)和“工业派”(中小批量柔性生产),但能体现其不可替代性的应用仍有待开发 [22][23][25] - 3C、汽车等产线客户对灵巧手表现出兴趣,因其高柔性特点能适应频繁调整产线的需求,灵巧手有望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24] 成本与价格战 - 降本是行业唯一共识,理想商业化飞轮“规模量产—数据涌现—技术迭代—成本下降”尚未有效启动 [6][29] - 国产替代和设计优化是主动降本的主要途径,例如触觉传感器价格已从7年前的4万元以上降至最低199元 [29] - 国内灵巧手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从早年采购海外产品需100-200万元,降至目前普遍低于10万元,甚至有产品跌破万元(如慧灵科技eHand-6定价2999元) [30] - 价格战短期内打开了销路,但低价款与高价款在参数上差距甚远,千元级产品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不实用的玩具 [30]
灵巧手厂商困在夹缝里
投资界·2025-09-23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