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投资的核心挑战 - 挑战集中于技术判断的专业性、长周期回报的容错机制、人才团队的跨界能力 [3] - 技术迭代加速导致未来产业领域变化更快,不确定性很大 [6] - 未来产业投资基金周期长,绩效评价和退出机制是核心难题 [8] - 半导体行业面临时间压力,需同时完成国产替代和快速创新以支持终端发展 [10] - 大量资金涌入核心未来产业推高企业估值,易导致拔苗助长 [11] - 投资团队建设需升级,除传统人才外还需引入真正懂技术的科技人才 [8] 各类资本的角色与破局关键 - 国资发挥"压舱石"和"耐心资本"作用,对早期项目投资周期容忍度可达7至10年 [7] - 政府基金应发挥引导作用,支持市场化机构布局未来产业,而非过度追逐高估值 [6] - 市场化机构需坚定长期方向,识别优秀团队,如2021年投资Minimax时大语言模型尚未成热潮 [9] - 产业资本不仅关注供应链,更致力于为企业寻找下一条增长曲线,如布局未来产业所需芯片 [17] - 国资通过产业园区运营构建全生态赋能体系,如已建成500万平米园区,在建450万平米 [7] - 通过混改GP探索市场化机制投早投小,或通过链接垂直领域GP以跟随策略参与未来产业配置 [10] 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协同关系 - 传统产业市场成熟需求稳定但竞争激烈增速缓慢,未来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不确定性大但增长潜力巨大 [14] - 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并非对立,未来科技需融入传统产业链,如新能源重塑汽车业,自动驾驶变革物流 [18] - 通过并购赋能传统企业,可将新兴资产整合进传统体系实现协同,如武汉国资近期并购良品铺子 [15] - 关注科技赋能传统领域的交叉地带,如具身智能在家庭操作中的应用,中间地带充满机会 [18] - 传统产业也需符合创新与升级要求才具备支持意义,区县招商更青睐能创造内生增长动力的新兴产业 [15] - 作为市场化基金,95%以上项目集中在科技领域,但也持续关注传统消费市场的结构性机会 [16] 资金配置与地方实践 - 成都市设立千亿规模未来产业基金,已合作70支基金投向新兴产业 [6] - 资金配置未严格划分传统与未来,具备科创或成长属性的项目是重点关注标的 [15] - 芯联资本约1/3的规模投向未来产业,重点寻找产业赋能的具体抓手 [17] - 扬州市规划重点发展"613"产业体系,包括航空产业、工业母机及机器人、智能电网、集成电路等 [15] - 通过市级统筹设立产业母基金解决子基金管理人募资难题,多个区县有意向共同配资 [16] - 资本市场明显向科创领域倾斜,科创板IPO数量增多,体现国家战略引导 [14]
今年,GP最确定的机会
FOFWEEKLY·2025-09-26 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