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制造内卷破局:一份投资人密藏的“机会清单”
创业邦·2025-10-15 19:00

文章核心观点 - 在硬科技投资高度共识化的背景下,超额收益机遇来源于具备产业深度洞察的"非共识"认知,投资机构正将目光投向更底层、更未被充分认知的价值地带[2] - 多位资深投资人围绕"硬核时代的智造创业法则"展开对话,分享在半导体、航空航天、能源供给侧、智能制造出海等领域的非共识性判断与投资逻辑[4][5] 投资机构背景与规模 - 浙商创投管理规模突破620亿元,重点布局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半导体和新能源四大方向[5] - 原子创投为早期天使投资机构,自2019年转型硬科技以来已投资近30家硬科技公司[6] - 毅达资本管理规模1109亿元,累计投资企业超1000家,其中206家企业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6] - 吉晟资本为一汽富晟集团旗下产业投资机构,围绕汽车生态链进行布局[6] - 绿动资本团队以理工博士为核心,投资阶段覆盖从孵化到跨境并购[6] - 华映资本管理规模约120亿元,累计投资超290个项目,覆盖低空经济、机器人、基础算力等科技全领域[7] 非共识的赛道判断 - 聚焦逆全球化背景下"生产制造端"的被低估机会,欧美自建产能暴露其工业自动化程度不足问题[8] - 中国制造企业出海面临时间周期挑战,国内从接触到落地需6个月,而在东南亚、中亚等地从洽谈到回款确认可能长达2年[8] - 基于产业协同与技术同源逻辑,从汽车产业延伸至人形机器人与低空经济领域[8] - 看好能源供给侧创新,包括固态电池、高压电源等新型能源技术[9] - 关注中国智能制造出海替代潜力,在包装机器人等领域已看到中国供应商在东南亚、中东取代欧美巨头的趋势[9] - 重点关注卫星互联网生态及其增长内核,以及底层算力架构的变革机会,这将带来千亿级别的市场重构[10] 非共识的投资决策案例 - 华映资本四年前投资本源量子(量子计算),2020年布局三家GPU公司,其中一家即将上市[10] - 绿动资本在2020年市场主流聚焦半固态电池时,基于第一性原理判断硫化物全固态路线为终极方向并进行早期布局[11] - 吉晟资本在2020年前后市场普遍看重德、美、日系整车厂时,已开始关注拿到蔚小理订单的供应商,布局服务于自主品牌的关键零部件企业[12] - 毅达资本在2018年推动一个智能制造项目,当时内部普遍将其视为偏软件的算法优化,该项目估值从投资至今已增长超过十倍[12] - 浙商创投在2019-2021年国内对商业火箭领域政策、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尚不明确时,走访了所有头部公司并做了早期投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