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舆情与危机应对 - 公司在198天内遭遇两次致命车祸,包括3月29日安徽铜陵事故和10月13日成都SU7 Ultra碰撞起火事故,后者导致车辆焚毁且车门无法打开,驾驶人员未能脱逃[3][8] - 成都事故后,公司官方及创始人微博未直接回应事故或慰问家属,而是持续产品宣发,直播间出现大量质疑言论,账号出现掉粉情况[8] - 除车祸外,公司还陷入碳纤维机盖虚假宣传、自动泊车功能异常、产品质量缺陷等争议,并于9月因软件质量问题召回11.7万辆SU7[9][10] 公司产品与运营事件 - 公司第二款产品YU7于6月26日上市,官方称开售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辆,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辆,引发行业对订单真实性的讨论[9] - 9月19日的SU7大规模召回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召回通过OTA升级完成,无需更换硬件[10] - 创始人5月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公司以来最艰难的时期,情绪低落取消会议,但在5月15日内部演讲中首次回应事故影响,称公众对公司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9] 行业政策与标准演变 - 3月底铜陵事故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安全和智能化标准完善,工信部4月16日召开会议强调车企需充分测试验证辅助驾驶功能,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13] - 9月17日,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其中7.5.8章节的测试场景几乎1:1复刻了铜陵事故现场[13] - 工信部4月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首次将“触发热失控后2小时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条款,并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和300次快充循环后安全验证,9月24日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则明确禁止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14] 行业整体影响 - 4月上海车展上,各大车企对智能驾驶宣传物料进行紧急更改,行业对智能辅助驾驶的宣传转向安全[13] - 电池安全、辅助驾驶安全、门把手安全三大国家强标在198天内密集出台,构建起行业安全新底线,精准映照出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安全设计方面的疏漏[3][14]
这家新能源汽车从铜陵到成都的198天:车门还是没打开
第一财经·2025-10-16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