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诺奖得主、政商学界领袖齐聚上海,纵论可持续发展
新浪财经·2025-10-17 23:16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金融实践 - 可持续发展需具备系统自我进化与动态平衡能力,形成生态及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6] - 市场活力源于创造与颠覆间的动态平衡,需同时关注增量市场扩张与存量市场出清[6] - 中国农业银行从创新治理架构、立足三农特色、坚持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做好可持续披露五方面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6] - 可持续金融在全球、亚太与中国市场展现强劲动力,呈现监管框架清晰化、市场标准升级、资本投向精准化三大趋势[24] - 可持续投资是以数据与科学为依据、以长期创造价值为导向的投资方法,投资者视角应从短期业绩转向结构性动力和机遇[32] - 新开发银行2024年实现10%以上投资增长,向中低收入国家提供850亿美元贷款,全球南方支持项目总额近400亿美元,其中40%用于气候融资[28] - 绿色转型是有现实资本与市场逻辑支撑的长期趋势,私募股权等长期资本可通过为规模化潜力技术提供早期资金获得超额回报[32] - 金融机构通过为客户定制转型方案、提供专项融资、加速气候技术规模化三大路径将可持续性融入业务体系[36]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影响 - 人工智能如双刃剑,既推动新药研发与经济进步,也暗藏安全漏洞与治理难题,需从开发之初筑牢安全防线[20] - 当前人工智能模型可比作12岁的天才儿童,在某些方面聪明但亦有愚蠢之处,人类与AI需更好交互[8] - AI是工具而非主体,取代人类并非问题核心,善用AI者将取代不用AI者,未来部分实体工作将被AI机器人替代[8] - AI重塑产业生态并为全球经济注入动能,在能源需求侧不仅是能耗"追踪器",更是节能减碳的"操盘手"[19] - AI为科学研究带来显著助力,但论文核心仍依赖研究者主导,行业需探索AI在科研中应用的明确路径[21] - 证券行业可持续发展需构建更健康、公平、高效的生态系统,AI正是构建新生态的核心引擎,可解决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等挑战[26][27] - AI将重新定义汽车并突破行业范围,智驾系统产生"飞轮效应",未来十年智能汽车结合AI与具身智能将带来翻天覆地变化[41]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案例 - 赛力斯将可持续发展植入企业基因,确立2030年碳达峰、2045年生产运营碳中和目标,问界系列累计交付突破80万辆,超级工厂光伏发电1.9亿度减碳16万吨,获MSCI 3A级ESG评级[41] - 博世2018年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气候行动等六大维度布局,目标未来五年将范围3排放量绝对值降低约30%[43] - 欧莱雅从1978年关注可持续工作,所有站点实现97%可再生能源使用,中国和北亚地区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使用[94] - 联合利华围绕气候、自然、塑料、生计四方面展开明确行动计划,帮助价值链上中小企业提高生活水平[92] - 中国人寿明晟ESG评级提升至AA,进入亚太地区人寿与健康保险行业前十行列[22] - 中国太保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创新产品服务、推动公共参与、践行低碳运营、开展气候研究五方面实践绿色保险[26] - 陶氏公司可持续发展侧重点为气候保护、循环经济、更安全的材料,强调企业需有利润且可持续发展需要共创[95] 绿色设计与气候治理 - 解决气候危机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建造方式减少已有碳成分、采用临时冷却方法降低近期风险[63] - 中国在国际绿色发展中具有明显顶层设计政策,体现2030年前碳达峰在全球气候变化格局中的担当[63] - 亚洲占据全球一半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和发电量,成为能源转型重要力量,全球资本需平衡转型、增长与能源安全三要素[36] - 气候变化风险已从科研话题转化为系统性风险,表现为风险频度和损失强度加大、影响空间扩大、灾害间隔时间缩短[102] - 马兰湖通过人工造林和自然修养实现生态系统恢复平衡,构建开放式多功能综合社区吸引投资者与农牧民参与,创建沙产业实现沙漠治理可持续发展[64] 医疗健康系统革新 - 医疗系统需从治疗为中心变为预防为中心,投资初级医疗并加强护士社群医疗中心重要性以保证可持续性[49] - 商业健康保险面临产品形态单一、行业经营能力不足、与医疗医药协同不够等制约,需解决基本医保与商保间数据共享等问题[50] - 罕见病保障是"文明指标",可降低群体焦虑提升制度认同,90%以上渐冻症病例为散发,呼吁国家建立罕见病专项保障基金[55] - 非传染性慢病占疾病最大头且可预防,健康食谱对减肥的效果超过运动,代谢性疾病与身体运动和饮食结构密切相关[52] - AI对医学、医疗、保险带来范式变革,可高效采集数据解决数据源问题,效果将是颠覆性的[57] - 保险公司需将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深度融合以减少风险发生,通过模式变化发挥社会责任[59] - 基本医疗应保大病或经济负担重项目,商业健康险解决多层次健康需求,目前占比很低仍有很大发展空间[60] 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 教育方向设定存在滞后性,新职业定义产生后教育往往延后3-5年才定义,需思考如何让年轻人为未来10-20年储备能力[71] - 大学需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方式、深度学习能力、同理心及可持续性和绿色设计理念[72] - 选拔人才需考察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与跨学科合作能力,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各学科合作给出解决方案[74] - 香港理工大学引入AI课程鼓励学生拥抱未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76] - 可持续发展人才不仅需技术核心,还需全球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以提供具有长期思考视角的解决方案[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