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行业概览与市场前景 -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与电视卫星信号、天气预报、导航地图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6] - 产业链上游为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及配套设备,中游为商业发射、卫星测控、地面设备及卫星运营,下游包括卫星导航、通信、遥感及卫星互联网等应用场景 [6] -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从2020年的1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约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2.9%,预计2025年将达到2.8万亿元,是一个庞大的万亿级市场 [6] - 商业航天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外界预期其全产业链正快速发展,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4] 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战略 - 山东省发布《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较完善产业链条,力争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4][13] - 山东以“海上发射牵引、工业基础支撑、产业链协同”为路径,形成“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13] - 山东规划形成“三核引领、梯度辐射,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持烟台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鼓励济南、泰安聚焦火箭卫星制造及卫星运营等规模化发展,鼓励青岛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 [20] - 山东借助其黄渤海沿岸的区位优势为低成本海上发射提供地理支撑,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工业积淀奠定产业链协同基础 [21] 烟台东方航天港的核心地位与优势 - 东方航天港是我国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已成功保障我国海上发射任务20次,累计发射卫星130颗,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发射能力 [10] - 东方航天港集团以海上发射为核心支撑,招引30个、总投资322亿元的航空航天产业项目集聚在同一产业链条上 [10] - 在海阳,长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串联起火箭制造、卫星产业、海上发射等组团,实现火箭从星箭总装厂房到海上发射平台48小时内完成“出厂即发射”的全流程 [10] - 这种将制造、发射、回收环节“物理相邻”的设计,使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 [13] 区域竞争格局与山东的机遇挑战 - 近3年有20多个省区市先后发布40余项政策规划支持商业航天,北京、上海、四川、陕西、湖北等传统航天大省密集加码,山东、河南等“非传统航天大省”也依据自身禀赋跑步入场 [7][8] - 目前北京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2600亿元,广东冲刺2025年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突破3000亿元的目标,上海预计2027年达到1000亿元左右,山东与这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19] - 火箭发射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其需求主要来自卫星发射,国际电信联盟实行“先到先得”原则推动各国加速组网,中国正在积极布局“星网”、“千帆”等超大规模低轨星座 [8] - 截至2025年4月,“星网”计划仅发射28颗、“千帆”星座仅发射90颗,均不足规划目标的1%,发射进度显著滞后,卫星组网需求明确且庞大,火箭发射频次不足成为核心瓶颈 [8]
北方第一大省,赶上风口了
创业邦·2025-10-18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