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 机器人行业技术发展远超预期,去年WAIC展会中十几家企业以静态展示为主,行走稳定性不足,而今年人形机器人已能完成复杂舞蹈动作,过去预计3-5年解决的技术难题在一年内便取得突破 [5] - AI(尤其是具身智能)为机器人研发带来革命性提效,以双足机器人行走训练为例,过去需4-5人投入数月,如今借助AI加速技术,1-2人仅需两周即可完成且效果更优;机器人学习舞蹈动作的周期从1-2个月大幅缩短至两三天 [8] - 技术在过去一年迎来大爆发,完全颠覆了此前认为人形机器人应用还需三五年才能谈及的认知,机器人技术进步迅速 [13][15] 商业化路径与落地场景 - 商业化落地遵循从易到难的节奏,优先攻克市场需求迫切且技术可实现的场景,当前优先选择不与物理世界复杂接触的场景,后续逐步拓展至物理接触简单、规则明确、精度要求低的场景,再向柔性操作与高精度任务进阶 [5] - 公司已明确八大可落地场景,其中料箱转运、文娱商演、讲解接待为典型代表;在工厂料箱转运场景中,机器人3小时可搬运500余个箱子,效率达人类的70% [5] - 今年11月公司将上线扫码取物功能,用户扫码后机器人可前往指定地点取物并送达,以替代重复性劳动,缓解高峰期用工紧张 [8] - 机器人最初目标是拟人,接着是类人,最后是超越人,目前行业刚处于拟人阶段,离类人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因为机器人缺乏对人类触觉、温度等方面的敏锐感知 [24][25] - 从成本角度讲,机器还不能替代人工,未来五年能替代就已经很不错,当前目标是在文娱商演和展厅讲解接待等场景先将其用起来 [22][24] 产品形态与市场定位 - 十年后机器人形态将是轮式、足式并存;双足机器人因能适配人类现有基础设施(如台阶、马路牙子),未来若保有量达100万台将满世界可见,并分化出大、中、小不同型号 [6] - 轮式机器人在特定场景如工厂(平整地面、范围固定)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负载能力、续航时长、运行噪音控制及搬运平稳性上均优于双足机器人,效率更具竞争力 [6] - 智能机器人需兼顾高端与平价市场,推出功能达标且价格亲民的产品,以确保不同年龄、技能水平的劳动者能融入新生态,例如计划研发不同型号的养老机器人,让基础款产品功能满足需求且价格可及 [9] 产业规模与竞争格局 - 人形机器人产业最终会比汽车产业还要大,不可能被一两家龙头垄断,因为产业规模足够大,细分领域需求千奇百怪,全球不同区域也有差异化需求 [17] - 人形机器人赛道能够容得下10家以上的公司,但前10家公司会活得比较好、利润较高,越往后毛利率可能较差,公司目标是做到比较头部的位置 [17] 公司运营与业绩 - 公司远征系列机器人已出货约1000台,明年计划达几千台,公司自称已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最大的企业 [18] - 2024年是量产元年,2025年是商用化元年,公司今年营收规模相比去年增长了好多倍,可能十倍都不止,行业正以指数级发展 [20] 产品研发挑战 - 人形机器人量产难度比消费电子大得多,因为其产业链不够成熟,核心关节、灵巧手及自身设计均不如消费电子成熟,且机器人有几十个自由度,每个都需要标定以保证一致性和可靠性 [11] 特定应用场景规划 - 养老机器人发展分为多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陪伴(如说相声、跳舞、文艺表演),公司已开始实践并很受欢迎;预计约3年后进入第二阶段(如帮助提东西和出行),5年后再考虑卧床看护阶段 [27]
对话智元机器人合伙人王闯:我们的出货量比马斯克还多!人形机器人会比汽车产业还大!
新浪财经·2025-10-18 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