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背景与核心观点 - 论坛聚焦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地缘经济格局下推动中欧资管领域的互联互通、制度创新,构建更具韧性和前瞻性的跨境投资合作体系[1] - 核心观点为深化中欧资管合作,上海正引领金融开放新高度[2]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 - 2025年上半年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金融业增加值2500亿元,同比增长8.8%,占全市GDP比重达17.2%[3] -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1%,为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提供支撑[3] - 上海已集聚全国超过1/3的外资法人银行、近半的外资保险机构、超过1/4的公募基金[4] - 上海将持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机构国际化水平,并落实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的二十条措施[4] 中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与资金流入 -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外资持股、债券、存款和贷款在上半年实现同步增长,截至6月净流入规模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的60%[6] - 中国市场凭借其独特性和长期吸引力,正成为全球资金青睐的投资目的地,目前正迈入流动性推动的新阶段[6] 国际机构看好的中国投资领域 - 机构看好中国市场在制度开放、绿色金融和养老金市场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国内养老金第三支柱仅占0.2%且海外投资比例极低[6][7] - 在医药领域,中国临床阶段的创新药物研发成果已占全球总量的50%[8] - 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技巨头以及医药、材料等行业的领军企业板块表现强劲,中国在尖端医药、自动驾驶、电动车、机器人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8] - 消费领域情绪消费(如旅游、游戏、娱乐、宠物)和白色家电等品类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8] 中欧金融合作趋势 - 中欧金融合作呈现三大趋势:基础设施互联明显加速、政策沟通不断深化、人民币在中欧合作中的使用场景日趋多元[10] - 双方已从“单点突破”迈向“多点联通”,中国制度型开放提速成为双方金融合作催化剂[10] 中国银行的角色与业务实力 - 中国银行自1929年在伦敦设首个海外机构以来,已在境外6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覆盖19个欧洲国家[1][13] - 中国银行全球托管规模达4.7万亿元,服务覆盖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托管综合实力领跑中资银行[13] - 中国银行在全球的三家债券承分销中心分别位于新加坡、伦敦和卢森堡,并在卢森堡设有资管平台[13] 合作进展与未来展望 - 上海资产管理协会与德国投资基金协会(BVI)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中欧资管领域再度落地实质性合作[15] - 未来合作将聚焦绿色金融、科技赋能、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等领域,共同把握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欧洲绿色转型、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15]
中欧资管合作提速,中国银行助力全球资管枢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