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一级市场对教授创始人的态度正从追捧转向理性 投资机构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案例后开始对教授创业项目进行祛魅 反映出科学家创业在商业化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挑战 [2][3][5] - 尽管存在挑战 但硬科技领域科学家创业仍被视为大势所趋 成功案例证明其价值 关键在于科学家与投资机构需要共同跨越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鸿沟 [11][12] 教授创业的现实困境 - 教授创始人常因兼顾高校职务导致创业投入不足 典型案例如某AI项目教授因高校工作错过关键融资节点 最终公司资金链断裂 导致投资机构两轮融资血本无归 [5][6] - 部分教授创始人缺乏背水一战的决心 创业心态不成熟 将开公司视为副业或面子工程 一旦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回学校 [6] - 教授创业团队结构存在问题 如项目初创团队全为教授学生 拒绝引入市场化合伙人 内部决策受导师主导 形成学术界家族企业模式 [6] 商业化与管理短板 - 教授创始人普遍痴迷技术突破 忽视市场需求 缺乏商业化思维 难以完成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 青域基金数据显示超一半新材料企业失败发生在量产阶段 [8][9] - 管理能力薄弱是致命伤 案例显示清华老教授创立的超声手术刀项目虽技术领先且初期实现1000万回款 但因创始人排斥市场化销售方式导致核心团队流失 项目停滞 [8] - 美国高校教授创业失败率高达96%-97% 成功率仅约3% 反映不懂商业规则的技术狂欢本质是资本无底洞 [9] 投资策略的反思与调整 - 投资机构明确不投未脱离高校职位的教授 并将此作为项目筛选第一条标准 以避免两头兼带来的投入不足风险 [6] - 硬科技投资门槛高 需要机构长期积累并对技术有深刻理解 同时能为科学家匹配资源 帮助提升创业成功率 [12] - 成功的关键在于科学家以开放心态组建互补型团队 引入营销专家或职业经理人 以弥补工程化与商业化能力的短板 [11] 科学家创业的长期价值 - 硬科技时代科学家创业仍是大势所趋 在生物科技、半导体、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等高技术密度领域不可或缺 [12] - 市场存在大量成功案例 如寒武纪陈天石、商汤科技汤晓鸥、思谋科技贾佳亚、地平线余凯等 证明科学家创业的巨大潜力 [12] - 不宜因部分科研人员不擅长经营就完全否定其创业价值 天生不会不代表永远不行 需要给予成长空间 [13]
“抱歉,不投教授创业了”
投资界·2025-10-22 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