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或更大规模的市场,为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3] - 新兴产业的发展呈现鲜明的区域集群化特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在特定产业领域形成显著集群效应 [3] -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在多个甚至全部四个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部分城市如苏州、西安通过在单一领域深耕建立起强大竞争力 [3] - 抢占先机的城市有望迎来新一轮政策红利,并重塑未来中国城市竞争格局,进而影响区域人口流动、就业和消费市场 [4] 新能源产业 -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占据新能源产业城市竞争力前四席位,西安位列第五,共同组成第一阵营 [6] - 北京产业竞争力居首,在优质企业、创新能力、融资能力上表现优异,拥有中核集团、国家电网、中国华电等大型央企 [6] - 上海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二,产业规模和融资能力突出,正侧重打造核电装备全球供应链中心和智能电网标准输出高地 [6] - 广州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成长能力领先于北京和上海,构建了“垃圾发电+深远海风电”双循环体系 [6] - 深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表现出色,2024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达293.5万辆,蝉联全国第一 [7] - 西安在新能源产业效益细分指标中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在光伏设备和核电设备制造具备竞争优势 [7] - 华东地区在新能源产业城市竞争力TOP50中占据压倒性优势,有25个城市上榜 [7] 新材料产业 - 中国新材料产业区域竞争格局呈现明显梯队特征,长三角和珠三角为第一梯队,环渤海为第二梯队,东北及中西部为第三梯队 [9] - 苏州在新材料产业领域领先全国,高居2024新材料产业城市竞争力年度TOP50排行榜榜首,新材料产业已成为苏州市第三个突破万亿的产业集群 [9] - 长三角新材料产业以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为核心,聚焦半导体、新能源材料,形成全产业链领先、国际化程度高的特色 [9] - 珠三角新材料产业以应用端创新见长,在电子化学品、新能源汽车材料等领域呈现“小而精”特色,拥有一批细分领域明星上市公司 [10] - 环渤海地区科研资源密集,产业基础雄厚,是国内新材料产业的主要策源地,在特种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拥有长期研发生产积淀 [10] 航空航天产业 - 北京在商业航天十大影响力城市榜单中位居榜首,凭借头部企业总部与子公司数量双领先以及总部企业估值优势 [12] - 从2014年到2025年一季度,北京获得融资的商业航天企业达160家;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北京以58个商业航天融资事件远超其他城市 [13] - 截至2025年一季度,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共有12家独角兽企业,其中5家位于北京 [13] - 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城市展现出强劲竞争力,长三角、西北地区、成渝地区正逐渐形成商业航天的区域集聚效应 [13] - 深圳、合肥成为航空航天产业新兴势力,深圳在微小卫星研发设计制造及卫星系统应用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合肥从0起步,已系统构建完整产业体系,集聚企业和机构超150家 [14] 低空经济产业 - 低空经济是区域经济竞争热门赛道,2025年有30个省份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有250多个地市州政府提出发展低空经济 [16] - 深圳、北京、成都在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中位列前三;北京、深圳、上海三大城市已形成“头雁效应”,引领产业发展 [16] - 北京拥有1240家低空经济企业,企业在产业链上中下游布局最为均衡,形成高效产业协同效应 [16] - 深圳在低空产业规模上领跑全国,已聚集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超1900家,2024年低空经济年产值超过900亿元 [17] - 上海聚焦低空经济“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赛道,聚集了全国约50%的eVTOL创新企业,拥有全国70%的民航体系专业人才,目标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力争达500亿元以上 [17] - 国内低空产业形成以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为四大组团的庞大城市“雁阵” [17]
中央重磅文件点题四大新兴支柱产业,这些城市已领跑→
第一财经·2025-10-24 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