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能源报·2025-10-28 17:39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 [12] - 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增强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强化标准引领和品牌建设 [12]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 [13]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监管方式,发展创业投资 [13] -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 [14]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 [14]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15]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 [16]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17]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 [18] -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 [19]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 [19] 国内市场与需求提振 - 大力提振消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统筹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 [20] - 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民间投资比重 [21] - 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消除要素获取、资质认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壁垒,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22] -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22] 市场经济体制与金融改革 -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23] -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流动顺畅的劳动力市场、转化高效的技术市场 [24] -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持续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 [25] -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 [26] - 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稳步发展期货、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稳步发展数字人民币 [26] 高水平对外开放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27]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促进外贸提质增效,推动市场多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优化升级货物贸易,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 [28] -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体系,有效实施对外投资管理,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28]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完善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布局,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务实合作 [28] 能源与绿色转型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 [46] - 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 [47] -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48] 农业与乡村振兴 -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9] -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9] -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30] -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31] 区域协调发展 -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32] -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推进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设,强化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重点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促进区域创新链产业链高效协作 [33] -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强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赋予省级政府统筹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探索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按规划期管控模式 [34] -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