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央行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市场热议会否替代降准
第一财经·2025-10-28 22:01

政策重启背景与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于2025年10月27日宣布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该工具在停摆近10个月后正式重启 [3] - 政策重启的核心逻辑是债市整体运行已企稳良好,而今年初暂停操作是由于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 [4] - 此次政策调整体现了与市场实际紧密挂钩的灵活调控思路,也是对四中全会“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要求的有力回应 [3][5] 历史操作与市场影响 - 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于2024年8月首次启动,此后央行逐月常态化开展,累计买入国债规模达1万亿元 [3][4] - 随着此前买入的国债陆续到期,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对中央政府债权”科目从2024年12月的2.88万亿元减少至2025年9月的2.22万亿元,累计减少0.66万亿元 [4] - 政策重启消息发布后,债市反应积极,10月28日国债期货收盘全线飘红,30年期主力合约上涨0.55%,10年期主力合约涨0.25% [11] 操作路径预判 - 为避免对市场产生显著冲击,央行今年大概率调整操作模式,倾向于一次性或多次从大行购入,而大行不立即向市场购入 [7] - 操作期限可能延续“买短”基础,同时覆盖3年及以上中长端期限,亦有观点认为期限或延长至5年左右以更好维护收益率曲线形态 [8][9] - 为保持央行持有国债规模相对稳定,预计今年央行需买入国债0.7万亿至1万亿元,以对冲存量国债到期压力并满足基础货币投放需求 [9] 政策角色与市场意义 -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直接买入国债释放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与当前整体宽松的政策导向保持一致 [11] - 此次操作被市场观点认为可能扮演降准替代的角色,增加流动性投放后,继续通过降准投放流动性的必要性下降 [12] - 通过国债买卖操作,既可以缓解商业银行的债券持仓压力,又能实现类降准的效果,为四季度市场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