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光显示产业宏观趋势 - 2025年全球LED显示屏市场规模预计微幅成长至75亿美金,2029年有望增长至102亿美金[64] - 市场竞争加剧,因京东方、TCL华星光电和惠科等LCD厂商大举进入,未来产业链分工将更明确,中小型企业生存环境被压缩[64] - 行业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合法合规是必由之路,应推行品质、经营和绿色合规[14] Micro LED技术进展与挑战 - Micro LED商用化进程加快,在穿戴、大尺寸、车用及近眼显示等领域释放未来可期信号,但高成本、高功耗仍是规模化消费市场的挑战[4] - 芯片尺寸微缩是降低Micro LED成本最有效的途径,大尺寸拼接应用背板大型化趋势有望改善生产良率并压缩成本[4] - 车用显示方面,Micro LED凭借高亮度和高对比度特性正整合进汽车环境,但目前面临高温下色偏问题等挑战[6] - 在非显示应用场景,Micro LED自适应头灯已导入大众、保时捷等车型,其光互连技术也获Apple、Microsoft及NVIDIA等大厂评估和投入[6] Mini/Micro LED产业化路径(MIP/COB/COG) - MIP技术发展进程超预期,产业正撕掉“高价小众”标签,通过“封装即模组”实现成本优势和模块化,应用场景拓宽至车载中控、家庭影院电视及近眼显示等[8] - 国星光电以MIP器件为核心推出ALL-STAR AS面板系列,实现均匀墨色和极致对比度,并通过南庄吉利产业园扩产承接新型显示到来[11] - 京东方晶芯科技的直显COG技术具备“亮薄平轻畅”优势,像素间距微缩化可达P<0.5,模组大尺寸化从8.9英寸向13~17英寸迭代,封装L值达19,反射率低于2.5%[18][20] - TCL华星将MLED打造为第三大技术路线,2025年其COB直显产品实现量产,未来规划以成本、画质、能效三位一体形成技术解决方案[28][30] 关键器件技术与材料创新 - 晶能光电认为硅衬底GaN技术是Micro-LED微显的最佳产业化方案,其8英寸硅衬底蓝光LED的EQE峰值接近80%,绿光约50%,并推进12英寸外延研发[32][34] - 鸿石智能推出量子点色转换技术,单红光亮度峰值达200万nits,色域覆盖高达155.15% sRGB,并已实现Micro LED单绿色产品量产[41][43] - 诺瓦星云“无极”方案采用PWM+PAM混合驱动IC,实现高峰值亮度、高动态范围等“五高两低”特点,色准度Delta E < 2,低灰阶刷新率可从60Hz提升至360Hz[37][39] - 爱思强的G10系列外延设备通过行星式反应器技术,实现了极致的波长均匀性和超低缺陷密度,为Micro LED量产提供解决方案[51] 近眼显示与AR应用前景 - AR眼镜品牌的开发与出货主力集中在中国市场,轻量、便携、长续航及够用视野是主流产品优先考量因素[46] - 在AR眼镜显示技术上,LEDoS、OLEDoS与LCoS三种技术并行,LEDoS因多样化全彩化技术受期待,光波导成为光学技术首选,Meta Orion采用SiC光波导开启新材料想象空间[48][49] - 影目科技认为AI拍照眼镜将率先爆发,其全系列产品销量突破10万台,新发布的INMO Go3采用Micro LED+衍射光波导,入眼亮度达1500nits,并集成AI离线翻译、会议记录等功能[56][58][59] 新兴应用市场与行业规范 - LED电影屏市场因成本下滑,中国市场新安装量继续创新高,时代华影的HeyLED电影屏亮度达300nit,对比度超60,000:1,支持多场景应用[22][25][64] - 行业面临合规挑战,LED显示屏明确属于3C认证范围,但市面上充斥“问题3C”产品,艾比森倡议行业推行品质合规,杜绝无3C认证产品流入市场[14][16] - 电影行业通过显示技术升级重塑影院“体验”和“社交”价值,LED电影屏技术可拓展至企业活动、电竞赛事和沉浸式直播等多元运营[22][25]
干货满满!2025自发光显示产业研讨会亮点一览
WitsView睿智显示·2025-10-30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