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个人征信修复新政将落地,符合条件的逾期记录不予展示
第一财经·2025-10-30 21:06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计划于2026年初正式执行[3] - 政策针对新冠疫情期间违约金额在一定标准以下且已全额归还贷款的个人,其相关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3] - 该政策为"非恶意"违约且已履行还款义务的个人提供信用"重置"机会,有助于其重新获得房贷、车贷及经营性贷款资格[3] 政策实施背景与范围 - 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已运行20余年,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违约记录的存续期为5年[5] - 受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部分信用良好个人意外逾期,即便后续全额还款,5年存续期内的逾期记录仍影响其经济活动,形成"一次逾期,长期受限"困境[6] - 政策通过三重条件划定精准救济范围:成因限定为新冠疫情不可抗力、设置"小额"金额阈值、逾期款项已全额结清[7] 政策意义与影响 - 政策有助于促进存量拖欠款的缴清,并改善个人融资环境,体现了央行对宽信用修复的政策诉求[7] - 修复消费者信用记录意味着更多潜在购房者、创业者和小微经营者将重新获得金融支持,释放信用活力、提振经济[8] - 政策设计强调"仅限已归还贷款",将激励更多逾期者主动清偿债务,形成正向激励[8] - 对金融机构而言,政策有助于银行收回逾期贷款,改善资产质量,并将修复信用的客户重新纳入服务范围,扩大有成长潜力的客户群体[9] 政策性质与技术细节 - 政策是有条件、有程序、有时限的制度化救济,并非"征信洗白",社会上所谓的"征信修复"旨在骗取费用或盗取信息[10] - 符合条件的违约信息采取"不予展示"的技术处理方式,个人信用修复机制实施不会向金融消费者收取费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