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权保护是最有效的信心助燃剂
第一财经·2025-11-07 08:00
司法案例发布与政策导向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四个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保护再审经典案例,包括涉嫌私分国有资产、合同诈骗、职务侵占的三个刑事案件和一个有关合同纠纷的民事案件 [2] - 这些案例传递出司法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和依法平等保护原则,有效为当事人挽回经济和名誉损失 [2]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强化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加强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司法监督 [3]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提出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把对涉案财物调查作为庭审重要内容和独立环节 [3] 司法实践对经济信心的影响 - 公平公正的司法审判能坚定人们对司法的信心和信任,使民营企业家敢于释放企业家精神,为股东增益并满足消费者诉求 [4] - 作为消费者的个体愿意将真实显示偏好作为市场交易最大化选择,内生性地降低市场的边际交易成本,从而挖掘内需市场潜质 [4] - 公私权的平等保护是经济社会的信心助燃剂,合法权益的安全感能激发人们最本源的向上向善的动力 [5] 司法执行与权益保护的具体措施 - 需要严格规范对物强制措施的行为,杜绝不规范、不合法的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行为 [4] - 应避免"过罚失当"、"类案不同罚"及违法使用刑事手段处置经济纠纷、跨区域逐利性执法等问题 [4] - 需责权利明晰地对查扣财物及其孳息的权属、来源、去向、收益等进行登记造册,并与被执行人订正核验和建立跨部门涉案财物信息共享机制 [4] - 强化对执法人员的激励约束兼容机制,对因执法过程不规范造成的涉案财物损毁和流失等问题,需责任到人地做好依法赔偿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