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与亚马逊AWS的战略合作 - OpenAI与亚马逊AWS达成价值约380亿美元的多年战略合作协议,OpenAI将通过AWS获取大规模计算资源,包括数十万块NVIDIA图形处理器和可扩展至数百万CPU的计算容量,部署计划于2026年底全面完成[2] - 合作消息公布后,亚马逊当天股价上涨4%,市值新增超1000亿美元[4] - 此次合作标志着AWS将抹去微软在智能云服务领域独占GPT系列模型的优势,并验证了其以Amazon Bedrock为核心的"Choice Matters"策略的成功[4] OpenAI与微软合作关系的演变 - 2025年10月28日,微软与OpenAI签署新协议,撤销微软对OpenAI享有的优先购买权,微软持股比例降低至27%[2] - 新协议核心变化包括:OpenAI承诺在未来采购价值2500亿美元的微软Azure服务,但微软失去对OpenAI算力采购的优先权[11] - 2025年1月20日,双方已调整合作框架,将微软对OpenAI新增容量的独占性改为优先选择权,为OpenAI与其他云服务商合作铺平道路[9] - 合作关系出现嫌隙源于OpenAI对计算资源的需求呈指数级上升,而微软无法满足,OpenAI通过公开表达被微软"束缚"的感受来施压[7] OpenAI的公司重组与战略调整 - OpenAI完成公司重组,通过设立营利性公共利益公司,在兼顾公共利益的同时实现融资、盈利和潜在上市等商业化目标[3] - 非营利基金会仍保留控制性股权,OpenAI总估值达5000亿美元,预计将在2026年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估值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3] - OpenAI预计未来需投资1.4万亿美元用于构建计算基础设施以支持AGI的实现[3] - 为实现算力资源多元化,OpenAI加速布局,包括与日本软银和甲骨文启动投资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项目、在德州自建数据中心、与甲骨文达成4.5吉瓦GPU合作、与AMD签署6吉瓦GPU供应战略合作等[9][10] 微软面临的算力供给挑战 - 微软云计算服务供给未能跟上客户需求,首席财务官多次修正Azure供给平衡预期,从预计2025年6月恢复平衡调整至2026年中[14] - 2025年10月,微软斥资33亿美元向竞争对手Nebius购买容量,以缓解AI数据中心容量短缺[14] - 2025财年Azure年度收入突破750亿美元,同比增长34%,但Azure在美国关键区域的服务已饱和,北弗吉尼亚和德克萨斯部分地区缺乏物理空间和可用服务器[15] - 2025年3月至4月,微软取消或推迟美国及其他地区总计2GW的数据中心项目,反映其对未来需求预期和投资风险的判断[15] - 微软首席执行官坦承公司当前最大问题是电力不足而非算力需求过剩,美国电力需求在2025年增长83太瓦时,但输电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16] 云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变化 - AWS押注AI模型多元化战略,2023年4月推出Amazon Bedrock模型超市,并增加对Anthropic的投资至40亿美元,同时开发自有Nova系列模型[21][22] - 微软在2023年7月被迫走上多元化道路,宣布将LIama模型纳入自身生态,2024年2月投资法国初创公司Mistral AI并将其模型接入Azure[22] - 市场认为微软作为云市场二号位挑战亚马逊的优势在于拥有OpenAI模型的独家调用优势,但随着与OpenAI松绑,其挑战步伐可能变得更加艰难[22][23] - 2023年第一季度,微软云服务收益增速高达31%,远超过当时AWS 16%的增速,AI分别对Azure 2023年第四季度与2024年第一季度业务增长贡献6%和7%[21]
OpenAI 终于意识到,单靠微软,实现不了A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