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历史与巅峰表现 - 1916年诞生于意大利,是运动品牌圈的开山鼻祖,标志性“背靠背”Logo源于1969年一张男女背靠背剪影照片,成为品牌叛逆精神的象征[8] - 2002年通过李宁公司代理进入中国市场,但因产品风格意大利化导致消费者接受度低,经营持续亏损,2005年李宁放弃其独家代理权[11] - 2005年由中国动向陈义红接手后转型国产品牌,瞄准时尚运动市场空缺,推出潮流运动风,明艳大胆用色成为行业另类,并采用高薪聘请设计师、拓展明星代言等策略[13] - 采用轻资产模式,通过不足40个大经销商管理约1500家门店,上游供应链仅保留一家内部工厂,其余外包给100余家供应商,实现低成本高坪效[19] - 2006年与摩根士丹利签订对赌协议,以20%股权换取1%股份及3800万美元投资,最终盈利超3.3亿元并赢得对赌,2007年在香港上市市值超200亿元[15][18][19] - 2008年借助北京奥运风潮销售额达33亿元,净利润13.1亿元,毛利率58.5%,超越李宁、安踏成为中国第一大运动品牌[20] - 2010年线下门店达3751家,全年销售额42.6亿元,门店密集分布二三线城市,成流行趋势和财富密码[20] 行业环境变化与竞争加剧 - 2008年北京奥运后行业红利消耗殆尽,运动服饰行业整体滑坡,2012年上半年李宁、安踏、Kappa等6家企业库存高达37.21亿元,Kappa库存周转天数达54天远高于行业水平[22] - 行业竞争加剧,李宁、安踏通过潮流化运作加深市场,耐克、阿迪达斯持续扩张,FILA、Champion等国外潮牌及细分小众品牌涌入中国,进一步压缩Kappa市场空间[23] - 体育服饰行业逻辑发生变化,品牌不再依赖统一形象驱动购买,转而依靠爆款拼凑市场印象[25] 经营策略失误与衰退原因 - 轻资产外包模式导致成本压缩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失控,制造和零售均交由第三方,自身缺乏控制权[23] - 对经销商放权过大且监控不到位,引发串货、假货等问题,口碑一落千丈,门店数量从4000家骤降至1000家[23] - 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创新,研发费用常年偏低,高端市场难敌耐克、阿迪达斯,性价比不及安踏、李宁,陷入进退两难境地[33] - 2016年后自救措施如签约权志龙、巴黎时装周联名等未能转化为实际销量,净利润从2014-2017年的8-9亿元降至2018-2020年的3亿元左右,2020/2021财年服装业务几乎不赚钱,主要营收依赖金融投资[29][30] 财务恶化与资产出售 - 2022财年母公司中国动向亏损17.83亿元,2024财年亏损6.39亿元,2025年仍未扭转颓势[33] - 为求生出售资产,包括Kappa日本商标及知识产权、部分地区独家商标使用权,并将中国内地Kappa Kids商标独家使用权以10年期限售予泉州平步鞋业有限公司[6][33] - 最新财年(截至2024年3月末)营收同比下滑3.7%至16.8亿元,较巅峰期42亿元销售额大幅萎缩[6]
从碾压安踏李宁,到如今月亏过亿:被抛弃的运动品牌顶流,到底错在哪?
创业邦·2025-11-09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