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景点里的护手霜店:毛利70%,到底哪些“冤大头”在买单?
创业邦·2025-11-09 18:09

公司商业模式 - 公司采用高度标准化的运营模式,产品、陈列、营销话术均统一模板,实现低成本快速复制扩张 [11][54][64] - 品牌定位为“披着日化外衣的景区文创店”,不追求线上销量,核心策略是利用“城市必买”噱头捕捉景区游客的即时消费心理 [59] - 加盟政策门槛低,不收取加盟费,仅要求3万元保证金和7-10万元首次进货额,并提供选址、装修、物料等支持以吸引加盟商快速拓店 [73][74] 产品与成本结构 - 护手霜产品生产门槛极低,通过OEM工厂采用成熟配方,单支成本可控制在5元以内,定制款成本也仅增加1-2元,出厂价不超过8元 [43][44] - 产品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包装贴纸和香精添加,通过更换城市地标图案贴纸(成本仅几毛钱)即可推出“城市限定款”,研发成本几乎忽略不计 [45][56] - 终端定价远高于成本,50g基础款护手霜售价55元,加盟商按零售价2.5折(即13.75元)拿货,单支毛利润达7.75元以上,综合毛利润率超过50% [52][53]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洞察 - 品牌精准抓住当代年轻人的“伴手礼焦虑”痛点,提供兼具实用性(护手霜)和精致包装的“轻伴手礼”解决方案,50元左右的定价契合年轻人消费心理 [31][38][39] - 门店均选址于客流量大的知名景区、步行街等旺铺,建议面积40平米以上,依托游客流量支撑产品高溢价 [48][49] - 消费者最初因“当地必买”标语和瓶身标注的本地生产企业信息而产生信任并购买,但随后在多地发现相同门店和产品,产生被欺骗感 [15][17][20][23][25] 行业竞争与潜在风险 - 公司的成功模式吸引大量模仿者进入,出现包装、门店装修、营销标语高度相似的竞争品牌,导致同一景区内可能出现2-3家同类护手霜店相互竞争 [66][75] - 为应对竞争,公司采取产品系列扩充(如四季护理、城市系列)和推出低价子品牌“桃夏”(定价低20%)等策略,但本质上仍是换贴纸、换香精的伪创新,陷入同质化内卷 [70][72] - 随着门店在全国景区过度铺开,产品的“城市专属”营销噱头因高度雷同而失效,消费者的新鲜感消退,购买欲望可能随之降低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