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家能源局:优化“沙戈荒”储能比例,探索新能源集成融合项目纳入容量补偿

核心观点 - 到2030年集成融合发展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式,目标是显著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支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2][7] - 政策通过多维度一体化开发、多产业协同发展、多元化非电利用三大路径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8][13][16] - 重点优化"沙戈荒"基地电源结构和储能配置,探索打造100%新能源基地[9] - 推动新能源与交通、建筑、农村能源等多领域融合开发,鼓励光储充换一体化模式[11] - 完善电力市场机制,支持新能源基地一体化参与市场交易,探索容量补偿和绿色氢氨醇认证[20] 新能源多维度一体化开发 - 优化"沙戈荒"基地电源结构,因地制宜建设光热发电等调节性电源,合理控制煤电装机需求[9] - 鼓励熔盐储热耦合调峰、就地制绿氨掺烧等方式提升新能源与煤电协同水平[9] - 支持有条件地区探索打造100%新能源基地,发挥光热、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的调节作用[9] - 推进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建设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调节电源的新型基地[9] - 加强新能源大基地集约化选址,引导风光同场建设,实现空间和设施集约共用[10] - 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集约布置海缆廊道和登陆点,鼓励共享送出通道[10] - 推进交通能源融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等场所建设新能源一体化设施[11] - 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建设"光储直柔"新型建筑,实现光伏与建筑同步设计施工[11] - 提升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精度,采用先进构网型技术,打造系统友好型电站[12] - 鼓励新能源与配建储能一体化调用,探索与其他电源实质性联营[12] 新能源与多产业协同发展 - 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提升装备制造绿电应用水平,打造新能源制造基地[13] - 支持产业园区应用绿电直连、智能微电网等新业态,构建低碳零碳园区[14] - 引导高载能产业向新能源富集地区转移,实现"西电西用"就地消纳[14] - 推动石油石化、化工、钢铁等重点产业通过工艺流程优化和储能配置提升负荷调节能力[14] - 结合"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新能源基地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促进电力算力双网融合[15] - 在新能源富集地区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与新能源协同布局[15] 新能源多元化非电利用 - 加强电制氢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电解槽技术性能以适应新能源波动特性[16] - 优化风光配比,合理配置储电储氢设施,提升风光氢储一体化协同控制水平[16] - 支持在风光开发潜力大地区规划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氨醇综合产业基地[16] - 鼓励沿海地区探索海上风电制氢氨醇技术,发展航运绿色燃料加注[16] - 在产业园区通过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热、热泵等方式打造多能耦合综合供能站[17] - 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供暖模式,探索地热能、风光等多热源互补利用[18] 组织保障与机制优化 - 优先支持新能源渗透率较高地区开展集成融合项目建设[19] - 优化项目核准、电网接入等流程,鼓励实现一站式办理[19] - 推动新能源基地协同优化调度,通过虚拟电厂实现分布式资源聚合调控[19] - 支持新能源基地以一体化模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广多年期绿电购电协议[20] - 探索将新能源集成融合项目纳入容量补偿范围,完善绿色氢氨醇认证机制[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