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人口发展已进入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新阶段,生育水平呈现“低意愿、低水平”特点,理想子女数约1.8个,实际打算生育数约1.6个,现实生育水平仅为1.1个左右[3] - 国家正通过构建生育保险、照护服务、生殖健康三大支撑制度,并实施育儿补贴、免费学前教育、辅助生殖医保报销等一揽子政策,以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有效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3][4][7] 人口发展趋势与特征 - 中国人口转变速度更快,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人口转型历程,当前正处于人口负增长的初期阶段[3] - 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生育水平下降未止步[3] 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倡导积极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发挥育儿补贴和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作用[4] - 国家医保局持续指导地方将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纳入报销,2024年惠及100万人次,全国已有25个省份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到个人[4] - 吉林、江苏、山东等7个省份已率先实现政策范围内生育医疗费用全额保障,生娃基本不花钱[4] -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7] - 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对民办幼儿园就读儿童相应减免费用[7] 地方政府具体举措 - 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将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惠及64.7万就诊人次,总费用8.63亿元,医保基金支出5.81亿元,并计划将胚胎冷冻和保存等费用纳入医保报销体系[5] - 湖南省提出常住人口30万以上的县市区至少有2家、30万以下的县市区至少有1家公立医疗机构可提供助产服务,并将椎管内麻醉纳入医保甲类诊疗项目,实现个人自付比例降至0%[6] 未来政策方向与专家观点 - 专家建议未来免费学前教育可能延伸到学前三年,再延伸到高中,至少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8] - 鼓励生育需要经济支持、教育、托育、假期、医疗、居住等多方面综合施策,用人单位可通过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履行社会责任[9]
7省份生娃基本不花钱
第一财经·2025-11-12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