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核心逻辑是“平替”,即以更低价格提供更高价值或相似体验的产品 [9] - 随着技术快速扩散和供应链成熟,产品同质化加剧,竞争焦点最终回归到价格战 [22][25][26][28] - 行业陷入“无限平替”的循环,车企难以通过技术或品牌建立持久优势,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37][38][42][44] 理想汽车竞争态势变化 - 理想汽车市值被小鹏超越,10月销量在新势力中排名第七,落后于零跑、小鹏、小米、问界、蔚来、深蓝 [5] - 高价纯电车型MEGA和i8(定价超32万元)市场表现不及预期,i8上市后工厂生产线仅开一班 [7][8] - 公司调整策略,推出定价更低(近10万元价差)的i6,虽快速锁定8万辆订单,但首销毛利率仅约10%,远低于其此前20%的目标 [8] 新能源汽车“平替”成功案例 - 比亚迪秦PLUS DM-i以10.58万元起售价,提供B级车尺寸和超过1200公里续航,实现对同级燃油车的平替 [9][10] - 理想ONE通过增程式动力和“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舒适配置,以30多万元价格平替BBA六七十万元级豪华SUV,成为首款该价位月销过万的自主车型 [15][16][19] - 理想L9将平替推向极致,以45.98万元定价对标百万级豪华SUV,并长期稳居大型SUV细分市场前列 [20] - 小米SU7以20万出头价格提供类似保时捷造型和性能,腾势D9以丰田埃尔法三分之一价格提供更佳体验 [21] - 零跑C16以15.18万元起售价(比同级理想L6便宜近10万元)提供相似配置,10月销量突破7万辆 [47] 行业竞争维度演变 - 电动化颠覆燃油车性能差异,20多万元电动车加速性能可比百万燃油跑车,动力系统成为同质化起点 [22] - 竞争从动力电池性能(如能量密度、充电速度)扩展到豪华配置(如Nappa真皮、空气悬架、多屏幕)和智能驾驶 [22][25][26][28] - 高级辅助驾驶曾被视为护城河,但华为ADS 2.0系统助力问界M7上市首月大定超6万辆,技术领先窗口期缩短 [28] 市场竞争加剧表现 - 同一车型不同版本相互平替,如享界S9增程版较纯电版降价10万元,旅行版S9T售价再降1至2万元 [36] - 同一级别内卷加剧,乐道L90将纯电大六座SUV价格做到25万元级别,第三代蔚来ES8起售价降至40万元级别 [33] - 价格战持续全年,比亚迪将秦PLUS起售价降至7.98万元,引发行业跟进 [42] - 合资品牌经过学习,带着更本土化和智能化的产品重新加入市场竞争 [48] 产业链价值转移与行业困境 - 电动车时代产业链核心价值向上游转移,宁德时代上半年净利润超过赛力斯与比亚迪之和 [42] - 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加速技术扩散,创新领先窗口期缩短,外资投资者更关注上游有话语权的供应商 [42][44] - 汽车产业是规模和效率的比拼,但中国地方行政力量有动力维持本地产能,导致市场参与者无法退出,竞争陷入无限循环 [38][39]
平替时代:一家车企、一个行业如何被自己的成功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