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投资热度显著提升 - 可控核聚变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超过60%,二级市场出现“沾核就涨”现象[3] - 投资氛围从被动寻找投资人转变为投资人主动接洽并明确投资意向[3] - 国家队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近115亿元增资,释放强烈领头效应[4][5] - 资本加速入场,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安东聚变完成近亿元首轮融资,星能玄光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6] - 资本溢出效应蔓延至产业链,曦融兆波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用于离子回旋波加热系统研发[6] 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 -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实现1亿℃等离子体稳态运行上千秒[4] -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4]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颁布,核聚变首次入法[4] - 核聚变能被纳入“十五五”发展规划的未来产业,与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并列为新经济增长点[4] 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 市场格局从托卡马克主导演变为FRC、Z箍缩、仿星器等多技术路线百花齐放[11] - 托卡马克路线面临成本挑战,国际热核聚变装置ITER原计划投资50亿美元,现已超200亿欧元(约230亿美元)[12] - 新奥集团探索氢硼聚变商业化,规避氚自持和中子辐射难题,但需将等离子体温度加热至氘氚聚变数十倍以上[13] - 瀚海聚能采用场反位形路线,一代装置HHMAX-901花费约2亿元,度电成本可与火电持平,关键部件可复用[14] - 国家层面组织制定核聚变路线图,核心思路是多技术路线并举,暂不定调重点支持方向[16] 商业化路径与短期应用 - 全球AI发展催生电力需求,谷歌、英伟达投资CFS,OpenAI CEO投资Helion Energy,亚马逊创始人投资General Fusion[18] - 初创企业瞄准小型分布式电源,满足数据中心、冶炼厂、矿场等高耗能企业需求,一个厂矿年均电费支出可达1亿至3亿元[19] - 瀚海聚能拓展中子源中间产品,计划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同位素药物生产、核聚变材料测试等领域[19] - 医疗领域成为短期商用切入点,诺华公司利用同位素镥-177生产的药物Pluvicto累计贡献超26亿美元营收[20] - 四川夹江县启动总投资10亿元的医用同位素项目,计划实现核素锗-68的国产化供应[20]
可控核聚变开启行业元年,中国企业逐鹿商用化
第一财经·2025-11-16 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