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资金规模与增长 - 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规模在11月10日突破5万亿港元后持续增长 [3] - 截至11月19日,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净流入港股市场65.91亿港元,年内净买入额突破1.34万亿港元,较2024年全年8078亿港元的总流入规模增长超过66% [5] - 自港股通开通以来累计净流入规模已超5万亿港元 [5] - 南向资金占港股市场总成交额比例从2024年初的15.6%攀升至2025年三季度的23.6% [6] - 截至三季度末,港股通持仓总市值突破6.3万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超90%,约占香港股票整体市值(49.9万亿港元)的12.7% [6] 南向资金结构与来源 - 以保险、公募为主体的内地长线资金构成南向资金主体 [3] - 保险资金通过港股通持有的市值在三季度末超1.4万亿元人民币,占港股通持仓总规模的25%左右,年内新增规模超过7000亿港元(估算净新增4000亿港元) [9] - 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募基金港股持仓规模达1.01万亿元,占港股通持仓总规模18%左右,年内新增配置规模约5300亿港元(估算净新增超3800亿港元) [9] - 私募基金与个人投资者成为不可忽视力量,已有87家私募获得9号牌照且牌照为存续状态,个人投资者主要通过港股通ETF参与,2025年三季度可投港股ETF净流入规模环比增加超过1896亿元 [9] 南向资金配置策略 - 南向资金持仓行业分布从银行绝对重仓(一度占近40%份额)转向更加均衡,目前银行、传媒、医药位列前三,电子、商贸零售等科技方向正后来居上 [7] - 个股配置呈现“科技+红利”哑铃形策略,腾讯控股持续稳居第一大重仓股,阿里巴巴-W自去年9月进入港股通后获大幅增持,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高股息板块长期位列重仓,紫金矿业今年进入重仓 [8] - 华润啤酒、安踏体育等消费股自2024年起已陆续退出前十大重仓序列,反映配置策略结构性调整 [8] 港股市场资产供给与估值 - 港股正汇聚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红利等领域具备稀缺优势的资产,形成强大资金虹吸效应 [3] - 截至11月19日,2025年共有88家企业赴港上市,IPO融资总额达2505亿港元,较去年全年大幅增长172.44% [17] - 宁德时代首发募集资金310亿港元,成为2025年截至目前“募资王”,恒瑞医药、海天味业、奇瑞汽车首发募资总额接近100亿港元 [17] - 恒生科技指数前瞻市盈率为20.4倍,低于其过去五年均值 [16] - 2018年来香港资产总体处于估值下行通道,2021年至今香港股票指数逆势下跌9%,而东京、迪拜、新加坡指数分别累计上升49%、139%、47% [16] 南向资金未来展望 - 业内预测未来5年南向资金增量空间高达1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1万亿港元) [4] - 招商证券研报预测到明年底南向资金增量空间为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54万亿港元) [11] - 海通国际研报预计明年南向资金有望继续流入港股超1.5万亿元,其中主动公募2000亿元、被动公募2000亿元、险资4000亿元 [13] - 互联互通机制将继续优化,扩大可投标的范围,允许更多类型中长期资金通过港股通配置港股资产,QDII额度限制及使用约束有望进一步放宽,港股通下投资者股息红利税有进一步优化空间 [14]
5万亿后可能还有10万亿,南向资金点燃港股慢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