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国AI算力新基建是“泡沫”吗?
腾讯研究院·2025-11-24 17:03

美国算力投资热潮的规模与驱动因素 - 当前美国算力投资是在通用人工智能趋势下的超前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中的大型数据中心项目总装机容量已突破45吉瓦,预计吸引超2.5万亿美元投资[3][7] - 代表项目包括OpenAI与Oracle、软银合作的星际之门计划(部署至少10吉瓦算力),与博通研发10吉瓦定制AI加速器,与AMD合作部署不少于6吉瓦AMD GPU卡;Meta正在推进包括1吉瓦普罗米修斯项目和计划扩容至5吉瓦的海伯利安项目;亚马逊预计在2026-2027年新增约13吉瓦容量[7] - 英伟达因AI投资跃升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市值一度达到破纪录的5万亿美元,甚至有分析师预测其市值将达到8.5万亿美元[7][17] 市场需求与收入增长 - 大模型企业增长斜率高,对芯片需求持续提升:OpenAI预计今年底年化收入将超过200亿美元,相比去年40亿美元增长5倍,并计划到2030年增长至数千亿美元;Anthropic有望在今年底实现90亿美元年度经常性收入,相比去年10亿美元增长9倍[3][13][14] - 行业落地推动云厂商收入增长:今年三季度,亚马逊、微软和谷歌的云计算收入受AI拉动,分别达330亿美元(同比增长20%)、3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和152亿美元(同比增长34%)[4][16] - 用户增长和Token使用量激增:全球大模型个人用户去重后约10亿,而全球互联网用户达55亿,显示AI用户仍有巨大增长空间;Google一家10月公布的月均Token使用量就达1300万亿,a16z合伙人表示过去17个月内全球Token处理量增加150倍[12][16] 投资资金来源与潜在风险 - 主要科技公司现金流相对充足:英伟达、微软、谷歌、亚马逊、博通、Meta、特斯拉、Oracle的合计现金及等价物超过2000亿美元[23] - 债务融资规模巨大且风险凸显:美国AI公司今年以来发债规模已超过2000亿美元,AI相关债务正以每季度约1000亿美元的速度累积;Meta发行债券筹资270亿美元,微软携手贝莱德推出300亿美元基金并计划最终筹集高达1000亿美元,xAI通过特殊目的实体模式筹集200亿美元[23][24] -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28年全球在AI数据中心和芯片上的总支出将高达2.9万亿美元,其中科技巨头提供1.4万亿美元,债务融资预计填补1.2万亿美元缺口,私募信贷基金将成为主力提供8000亿美元[24] 历史对比与泡沫评估 - 判断投资是否为泡沫需考察其生产性及资金来源:当前投资相较于荷兰郁金香等非生产性泡沫更具合理性;对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当前科技股估值虽有一定上升但仍处于相对合理区间,有较强业绩支撑[5][26][27] - 芯片资产特性风险被忽视:芯片折旧周期仅约5年,一旦过剩其价值会迅速损耗,这与互联网泡沫时期光纤长达25年使用寿命且后期能被重新利用的特性不同[28] - 电力供应成为重大制约:到2030年数据中心可能占美国能源消耗的10%(2022年仅为2.5%),卡内基梅隆大学预测数据中心扩张将使全美平均电费再上涨8%,部分密集区涨幅甚至可能高达25%[30] 技术演进与未来展望 - 黄仁勋提出3个Scaling Law观点,认为在预训练、后训练强化学习及推理过程中均存在规模法则支撑算力持续增长;英伟达过去4个季度已售出600万块Blackwell GPU,预计Blackwell和Rubin系列芯片明年销售额将达到5000亿美元[17][19] - 高盛预期AI广泛普及有望为美国经济增加约20万亿美元,其中约8万亿美元以资本收入形式流入企业,为算力基建提供更强合理性[18] - 数据中心建设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牵引本土土建、钢构、机电、冷却、发电、储能等成套工业链条[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