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背景与战略抉择 - 中国储能企业凭借海外户用储能市场崛起,当前面临战略选择:继续深耕海外或争夺国内已成规模的储能市场 [2] - 海外户用储能是外向型市场,集中于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高电价发达市场,并正向东南亚、非洲、南美等新兴区域拓展 [2] - 依托完善的光伏与储能产业链,中国户储品牌通过产品力与渠道力成功出海 [2] 主要企业海外市场业绩表现 - 派能科技上半年营收11.49亿元,同比增加33.75%,产品销售量达1328MWh,同比增长132.57% [2] - 固德威上半年营收40.86亿元,同比增长29.80%,逆变器销量约为39.95万台,其中储能逆变器销量约为3.32万台,占比约8.31% [3] - 德业股份上半年营收55.35亿元,同比增长16.58%,归母净利润15.22亿元,同比增长23.18%,总计销售76.38万台逆变器,其中户用储能逆变器27.27万台 [6] - 艾罗能源上半年营收18.07亿元,同比增长14.09%,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37.65% [7] - 锦浪科技上半年营业收入37.94亿元,同比增长13.09%,归母净利润6.02亿元,同比增长70.96%,其中储能逆变器7.93亿元,同比增长313.51% [7] 单一市场风险与多元化突围 - 聚焦海外户储市场存在风险,包括市场周期性波动、竞争红海化导致价格战加剧、以及纯产品出海商业模式单一 [9][10][11] - 企业通过市场多元化实现突围,例如思格新能源产品进入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发达国家市场,与全球超过60个国家建立联系 [11] - 闻储创新产品进入11个国家家庭能源市场,大秦数能服务1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0000用户 [13] - 产品与场景多元化方面,沃太能源业务覆盖电源侧、电网侧、工商业、户用场景,业务拓展至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装储能系统超20万套 [14] - 弘正储能构建覆盖"源网荷"全场景产品矩阵,果下科技大型储能系统收入占比从2022年12.2%升至2024年76.6% [16] - 麦田能源积极开拓工商业储能,签约澳大利亚4GWh战略合作协议 [16] - 产能与战略布局方面,精控能源签下澳大利亚2GWh户用储能合作,派能科技2GWh储能电池及集成项目总投资10亿元,艾罗能源2期年产2GWh储能电池及100万台光伏逆变器项目已投产 [17][19] 国内储能市场现状与特点 - 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101.3GW,首次突破100GW,较"十三五"末增长32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成为全球最大储能市场 [21] - 新型储能单站规模大型化趋势明显,100万千瓦及以上装机占比超过三分之二,2小时、4小时储能装机占比分别为76.4%、16.7% [21] - 应用场景覆盖工业园区、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商业综合体、矿区、油田、数据中心、交通、钢铁、石油石化等几十个领域 [22] - 政策转向"价值竞争","136号文"宣告"强制配储"时代结束,储能需凭实际应用价值在市场中立足 [24] 未来竞争格局与能力要求 - 国内大储是复杂的电力基础设施,比拼系统集成能力、电网适配性与支撑技术、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 [25] - 企业需进行能力重构,从"制造一款好产品"提升到"交付一个可靠的电站",构建系统设计、高效集成、精准控制等能力 [26] - 企业需明确战略定位,选择专注细分技术、融入龙头企业生态或在工商业储能细分领域做深做透 [26] - 海外市场竞争可凭借技术迭代和品牌建设构建护城河,国内市场竞争需通过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赢得竞争 [27] - 储能行业竞争本质是价值创造能力的竞争,企业需回归为客户创造持续价值的根本问题 [29]
海外户储军团,要不要争抢国内储能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