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伪科学
icon
搜索文档
瘦身经验帖背后,是精心算计的“减肥托”
北京青年报· 2025-06-24 09:12
行业现状 - 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伪装成"瘦身经验分享"的商业推广内容,商家通过多个小号自导自演制造虚假测评,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减肥产品 [1] - 商家利用"既想瘦又怕累"的普遍心理,将"躺瘦"包装成可实现目标,并刻意模糊科学减肥规律,使用"分解脂肪"等伪科学话术 [1] - 营销手法形成完整套路:用完美案例激发欲望、用"反弹警告"制造焦虑、以"专属方案"提供虚假安全感 [1] 产品风险 - 宣称"纯植物提取"的减肥产品实际可能含有西布曲明、酚酞等违禁成分,这些成分会导致代谢紊乱、肠道损伤甚至心脏疾病 [2] - 产品副作用具有滞后性,消费者出现健康问题后往往面临商家失联、维权无门的困境 [2] 行业影响 - 虚假经验帖导致"七天速成"等伪科学观念盛行,削弱公众对科学减脂的信任,扭曲健康管理方向 [2] - 形成以"减肥托"为核心的灰色产业链,包括受雇水军和虚假博主,暴露出平台监管失察、软文界定模糊等监管漏洞 [2] 监管建议 - 需要建立穿透式审查机制,对减肥类内容实施标签化管理 [3] - 建议将"种草笔记"纳入广告监管范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 - 需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推广科学减脂理念,增加规范体重管理服务供给 [3]
兴农评丨伪专家坑害农户 平台岂能漠然置之
南方农村报· 2025-05-17 22:36
短视频平台农技内容乱象 - 短视频平台存在大量伪农技专家 这些专家通过虚假丰收场景和错误种植知识误导农户 甚至使用伪科学口号如"量子科技赋能"进行宣传 [5][8][9] - 伪专家主要目的是销售农资产品 对所售产品的合法合规性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漠不关心 [6][13] - 该现象已对正规农技推广体系造成冲击 农户开始质疑真正农技员的指导 形成信任危机 [10][11] 平台监管问题 - 平台对农技内容监管严重缺位 允许未经资质核验的账号自称专家并传播错误信息 [7][8][20] - 平台对农资产品审核形同虚设 导致大量有效成分不达标或假冒伪劣产品流通 [12][13] - 平台算法机制存在问题 在流量为王规则下 伪专家比真专家更易获得推荐和曝光 [16][17][18] 造成的负面影响 - 农户使用伪专家推荐产品后出现严重后果 包括上百亩棉田集体烧苗 农药残留超标等 [14] - 该现象破坏农产品市场信誉 危害消费者健康 并对土壤环境造成持久性污染 [14][15] - 正规农技人员因不熟悉流量规则而难以触达目标群体 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18][19] 解决方案建议 - 应建立农技内容审核专家库 对自称专家的账号进行资质核验 [20] - 需健全农资产品上架审查机制 与农业农村部门实现备案信息互通 [21] - 应优化算法推荐逻辑 为认证真专家提供流量倾斜 [21][22]
警惕“改号改命”背后的数字迷信陷阱
北京青年报· 2025-04-30 06:42
骗局模式分析 - 不法分子以"国学课"为幌子,通过"改手机号改命"等迷信话术诱导中老年人消费,单案例涉案金额超16万元[1] - 诈骗产业链呈现套餐化特征,包含改名、改银行卡密码等"转运服务",并捆绑"知识产权份额申购"等伪投资产品[1] - 犯罪团伙采用直播话术与群聊套路,社交群内安排大量"托儿",公司法人频繁变更以逃避追责[1][2] 目标群体特征 - 中老年群体因对命运无常的焦虑易受骗,骗子利用"数字磁场""能量频率"等伪科学概念强化心理暗示[2] - 受害者普遍存在认知偏差,误信手机尾数能决定健康、事业乃至子女高考结果等荒谬关联[1][2] 行业运作机制 - 形成产业化诈骗链条:从熟人推销、伪投资包装到企业账户收款后快速注销,各环节经过专业化设计[2] - 将封建迷信与现代互联网营销结合,开发出"套餐式服务"实现迷信商品化,如电影份额投资骗局[1][2] 社会影响层面 - 伪国学泛滥导致传统文化被污名化,盗用"国学"符号的行为使公众对传统文化产生认知误区[2] - 诈骗行为已超越个体案件,演变为系统性社会问题,需法律与社会认知双管齐下进行治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