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产品

搜索文档
莫让“瘦身”变“伤身”
人民日报· 2025-08-25 13:43
行业市场概况 - 减肥市场迎来消费高潮 主要受夏季减肥需求推动 [1] - 减肥产品存在大量夸张广告宣传 例如承诺快速燃脂 一周瘦10斤或不节食不运动轻松瘦身 [1] 产品宣传问题 - 虚假宣传和夸大功效是突出问题 商家常承诺3至5天见效或打造不易胖体质 [1] - 部分减肥产品宣传违反广告法规定 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功效或安全性断言 [3] -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片面夸大轻松减重效果的信息 通常被认定为谣言 [5] 消费者权益损害案例 - 广东惠州消费者被诱导购买高价减肥套餐 累计消费达1.8万元 产品实际为普通代餐食品且厂家无法联系 [1] - 河南信阳消费者花费2000余元购买减肥药 服用后体重反增5斤并出现便秘现象 商家拒绝退款 [1] - 浙江慈溪消费者参加减肥训练营 因条件与宣传不符要求退款 被扣除35%违约金 [2] 产品功效与安全性 - 没有任何减肥产品适用于所有人并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效果 快速减重多通过排水实现 效果短暂且易反弹 [2] - 部分减肥产品通过利尿或增加排便次数实现短期减重 但会带来健康风险 [2] 行业监管与合规 - 正规减肥保健食品应有相应标识 药品需标注国药准字 医疗器械需有注册证或备案证 [3] - 减肥服务合同常存在条款问题 包括效果描述含糊 标注不退不换或自愿放弃维权等霸王条款 [2] 消费者个人信息风险 - 减肥APP要求用户填写身高 体重 病史等详细数据 存在信息外泄风险 导致骚扰电话或精准诈骗 [3] 专业建议 - 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使用减肥产品 关注训练营的专业性和个性化方案制定能力 [4] - 减肥是长期过程 需要控制饮食 适当运动 调整睡眠 避免快速减肥后反弹 [4] - 消费者应关注合同中的服务内容 效果保证和退款政策条款 并积极收集证据 [3] - 若产品造成身体健康损害 应及时就医并保留诊断证明等医疗资料 以便要求医疗费用赔偿 [3]
直播间引流卖假货、申请退款即“失联”!最新曝光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8-06 23:09
消费者投诉总体情况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995971件,同比增长27.23% [1] - 解决投诉509655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2亿元 [1] - 接待消费者来访和咨询33万人次 [1] 投诉性质分类 - 售后服务问题占总投诉量的26.47% [4] - 服务大类投诉前五位:互联网服务类、生活及社会服务类、教育培训服务类、销售服务类、文化娱乐体育服务类 [4] - 金融服务类、教育培训服务类、销售服务类投诉比重较2024年上半年上升 [4] 玉石类商品投诉 - 直播间虚假宣传问题突出,主要表现:故意掩盖商品瑕疵、利用灯光滤镜美化商品、虚假宣传玉石品质来源价值 [5] - 诱导消费者进行场外交易,增加维权难度 [5] - 鉴定证书造假现象严重,包括假冒正规检验机构或编造不存在的检验机构 [5] - 商家拒绝履行售后承诺,售前声称支持退货退款但实际推脱 [6] - 案例:消费者高女士通过直播间购买翡翠饰品,支付58350元后发现商品为染色注胶漂白过的,鉴定证书伪造 [11] 老年消费陷阱 - 互联网宣传诱导陷阱,如"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宣传语吸引老年人点击后自动扣款 [12] - 线下会销欺诈陷阱,打着"促销""免费赠送"或"健康讲座"幌子兜售"三无"产品或劣质商品 [12] - 直播虚假宣传陷阱,将普通工艺品包装为"古董收藏品"、普通食品宣传为"包治百病"神药 [12] - 案例:老年人被诱导花费3980元购买宣称具有治疗功效的净水器,而该产品在京东售价仅三四百元 [13] 私域引流营销乱象 - 商家通过短视频或社交平台发布虚假宣传内容,引导消费者添加微信进行私域交易 [14] - 交易过程规避平台监管,诱导消费者通过第三方支付或银行转账付款,缺乏交易留痕 [15] - 商品质量问题突出,存在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标签与实物不符等情况 [15] - 售后服务缺失,消费者提出退款要求时商家往往"失联"或拉黑消费者 [15] - 案例:消费者张女士被虚假宣传诱导累计付款49280元购买减肥产品,使用后出现不适症状,商家仅退还18000元 [15] 其他投诉问题 - 空调消费物流和售后问题 [16] - 情绪消费商品服务问题 [16] - 农产品网购问题 [16] - 零基础高薪技能培训问题 [16] - 演唱会退款问题 [16]
防止“减肥神药”伤害健康
经济日报· 2025-07-21 06:15
减肥产品市场乱象 - 电商和社交平台上充斥大量夸大宣传的减肥药物广告,如"不节食不运动,月瘦20斤"等标语 [1] - 部分网络销售的减肥产品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成分,对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1] - 网售减肥产品已成为虚假宣传和非法添加的重灾区,需要电商平台配合监管部门进行系统整治 [1] 行业监管措施 - 监管部门需加大对问题减肥产品的打击力度 [1] - 电商平台应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消费者投诉和评价数据,及时发现风险产品 [1] - 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来清理违法违规减肥产品 [1] 公众健康教育 - 公众存在体重管理认知偏差,需加强科学减肥知识普及 [2] - 应倡导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实现健康减重,避免过度依赖药物 [2] - "健康体重是全民健康的核心指标"已成为国家行动计划的重点 [2]
职业弹幕首次遭罚,商家不要再动“歪脑筋”
中国经济网· 2025-06-30 13:19
直播电商虚假弹幕事件 - 北京某公司因雇佣"职业弹幕人"在直播间发布夸大产品减肥效果的虚假信息被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10万元罚款 这是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 [1] - 虚假弹幕通过营造火爆抢购假象诱导消费者冲动购买 导致消费者购买到与宣传不符的商品 [1] - 此类行为不仅侵犯消费者权益 还污染网络消费环境 导致直播行业不正当竞争 [1] 行业监管与规范 - "职业弹幕人"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黑灰产链条 包括定制话术模板、批量注册账号、定时发送弹幕等"一条龙服务" [2] - 仅靠单次处罚难以根治问题 需要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 平台强化内容审核 多方协同治理 [2] - 此次处罚为网络交易经营者敲响警钟 要求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及时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 [1] 行业发展方向 - 直播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减少虚假宣传 真诚和产品价值才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2] - 商家应注重产品打磨和质量提升 而非操控评价和虚假宣传 [1]
瘦身经验帖背后,是精心算计的“减肥托”
北京青年报· 2025-06-24 09:12
行业现状 - 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伪装成"瘦身经验分享"的商业推广内容,商家通过多个小号自导自演制造虚假测评,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减肥产品 [1] - 商家利用"既想瘦又怕累"的普遍心理,将"躺瘦"包装成可实现目标,并刻意模糊科学减肥规律,使用"分解脂肪"等伪科学话术 [1] - 营销手法形成完整套路:用完美案例激发欲望、用"反弹警告"制造焦虑、以"专属方案"提供虚假安全感 [1] 产品风险 - 宣称"纯植物提取"的减肥产品实际可能含有西布曲明、酚酞等违禁成分,这些成分会导致代谢紊乱、肠道损伤甚至心脏疾病 [2] - 产品副作用具有滞后性,消费者出现健康问题后往往面临商家失联、维权无门的困境 [2] 行业影响 - 虚假经验帖导致"七天速成"等伪科学观念盛行,削弱公众对科学减脂的信任,扭曲健康管理方向 [2] - 形成以"减肥托"为核心的灰色产业链,包括受雇水军和虚假博主,暴露出平台监管失察、软文界定模糊等监管漏洞 [2] 监管建议 - 需要建立穿透式审查机制,对减肥类内容实施标签化管理 [3] - 建议将"种草笔记"纳入广告监管范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 - 需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推广科学减脂理念,增加规范体重管理服务供给 [3]
排/队/免/单的商业模式可以如何运用在快消品/大健康产品上?
搜狐财经· 2025-05-06 16:52
商业模式核心 - 采用"排队/免单"模式,用户购买产品时50%金额进入排队池,后续新用户资金按顺序返还早期用户直至全额免单,利用消费者追求免费心理将消费行为转化为投资回报预期 [3] - 直推加速机制使每推荐一名新用户,在途订单返现优先级提升30%,复购杠杆效应使二次购买时历史订单返现速率叠加10%加速 [3] - 门店加盟门槛低至2.8万元设备押金(销售满3万袋后返还),每袋利润2元,代理商通过层级分润实现业务快速裂变 [3] - 设置拆单机制避免大资金堵死返现池,动态调整返现规则确保模式可持续性 [10] 快消品领域应用 - 产品选择高频消费、受众广泛的品类如零食饮料,定价15-25元区间,50%-60%金额进入排队池 [7] - 完全复制直推加速和复购加速机制,利用线上平台社交功能实现推荐关系自动识别 [8] - 门店加盟押金降至1-2万元,利润分成为售价10%-15%,招商员每发展一个门店可分润0.5-1元/件 [9] - 大额订单自动拆分为20元小额订单分散进入排队池,根据销售情况动态调整返现速度 [10] 大健康领域优化 - 针对特定人群如上班族、老年人设计功能性产品,与科研机构合作获取技术背书 [12] - 通过专业健康知识科普和用户案例分享建立信任,会员提供个性化健康咨询服务 [12][13] - 线上建立官方电商平台并入驻主流渠道,线下与药店、健身房等场景合作设立销售点 [15] - 严格遵守产品质量标准和广告法规,确保宣传内容具有科学依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