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

搜索文档
无糖饮料增加糖尿病风险?专家揭秘:这个锅甜味剂不背
环球网· 2025-09-11 10:03
近期,"每天1杯无糖饮料患糖尿病风险增加38%"的话题登上多个平台热搜榜,引发网友关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强调,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在上市、生产、使用等环节均实行严 格的审批和监管制度,严格按规定使用是安全的。 陈君石指出,自面世100多年来,甜味剂的安全性已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众多食品安全机构的反 复确认。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全部经过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系统评估和严格论证,安全性 毋庸置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建议,糖摄入偏高的人群可以选择含天然甜味物质或甜味 剂的饮料和食品,以减少糖摄入量。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和糖摄入没有直接关系,更不用说 甜味剂了。各国研究均表明,适量摄入甜味剂几乎不会影响血糖水平。甜味剂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于糖尿病患者的膳食中。《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成人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导》均指出,糖尿病 患者适当食用添加了非营养性甜味剂食品/饮料是安全的。 钟凯表示,甜味剂可作为控糖人群的糖替代方案,但不能直接帮助减重。在膳食总量保持不变的前提 下,用甜味剂替代添加糖有助于减少能量摄入,但并不意味 ...
减肥反弹背后的生物学真相:《自然》双重研究揭秘"曾胖标记"与炎症细胞如何联手破坏你的减重成果
GLP1减重宝典· 2025-09-05 11:34
脂肪组织在减重过程中的细胞层面变化 - 减肥能显著逆转脂肪组织中因肥胖导致的代谢细胞和血管细胞提前衰老现象 让脂肪组织细胞重返年轻 这可能是减肥改善全身代谢的核心机制 [7] - 研究发现减重手术后腹部皮下脂肪的异常状况明显改善 该部位脂肪与2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密切关联 [8] - 肥胖导致脂肪组织内部出现炎症、缺氧、纤维化和氧化应激等问题 这些现象与细胞衰老密不可分 而减重能从多个层面逆转这种衰老进程 [9] 免疫系统的"记忆"效应与体重反弹风险 - 减肥后那些因肥胖而活跃的促炎免疫细胞数量减少但并未完全熄火 仍处于随时待命状态 这可能是体重反弹的潜在隐患 [7] - 巨噬细胞在减重过程中仍驻留在脂肪组织内 形成具有记忆特性的炎症细胞群 保留着曾经激活的记忆和预激活状态 未来可能迅速复燃引发炎症反复 [10] - 研究发现即使成功减重两年后 过去肥胖留下的细胞层面改变仍然存在 这些经历过肥胖的脂肪细胞会吸收更多糖分和脂肪 一旦再次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就会以更快速度重新积累脂肪 [15] 基因表达与表观遗传的持久性变化 - 单细胞核RNA测序显示肥胖患者减重手术后脂肪组织中多种细胞类型仍保留肥胖时期的基因表达特征 IGF1、LPIN1、IDH1等代谢相关基因在体重减轻后仍维持下调状态 [15] - 动物实验发现肥胖诱导的基因表达变化在体重减轻后持续存在 特别是脂肪细胞中炎症和细胞外基质重塑相关通路基因表达上调 而脂肪细胞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下调 [17] - 肥胖在脂肪组织中留下了一种持久的表观遗传记忆 这种记忆在体重减轻后仍然存在 并可能导致脂肪细胞对后续代谢刺激产生异常反应 [19] 减重手术与药物疗效研究 - 《柳叶刀》子刊研究显示68%患者手术后体重减半 三大减重手术对比中某一术式效果领先 [23][24] - 《柳叶刀》发布了七大减肥药的权威方法分析 比较哪一种最强 [26]
减肥反弹背后的生物学真相:《自然》双重研究揭秘"曾胖标记"与炎症细胞如何联手破坏你的减重成果
GLP1减重宝典· 2025-09-04 19:05
脂肪组织在减重过程中的细胞机制 - 肥胖导致脂肪组织中代谢细胞和血管细胞提前衰老 而减肥能显著逆转这种未老先衰现象 [7] - 减肥不仅减少体重 更能让脂肪组织细胞重返年轻 这可能是改善全身代谢的核心机制 [7] - 减重手术后腹部皮下脂肪的异常状况明显改善 该部位是中心性肥胖主要来源并与2型糖尿病和高血脂密切关联 [8] 脂肪组织的炎症记忆与体重反弹风险 - 肥胖时期被大量招募至脂肪组织的巨噬细胞在减重后仍部分驻留 形成具有记忆特性的炎症细胞群 [10] - 这些促炎免疫细胞在减肥后数量减少但未完全熄火 处于随时待命状态 可能是体重反弹的潜在隐患 [7][12] - 巨噬细胞保留曾经激活的记忆和预激活状态 未来遇诱因可能迅速复燃引发炎症反复 [10] 肥胖在细胞层面留下的持久性改变 - 成功减重人群的脂肪组织即使两年后仍保留肥胖时期的细胞层面改变 这些细胞会吸收更多糖分和脂肪 [15] - 单细胞核RNA测序显示减重后脂肪细胞 前体细胞和内皮细胞仍保留肥胖期基因表达特征 如IGF1 LPIN1 IDH1等代谢基因维持下调 [15] - 动物实验证实肥胖诱导的基因表达变化在体重减轻后持续存在 特别是脂肪细胞炎症和细胞外基质重塑通路基因上调而代谢通路基因下调 [17] 肥胖记忆对代谢反应的长期影响 - 体重减轻后的小鼠再次接触高脂饮食时体重增加更快 并表现出更高胰岛素水平和脂肪细胞肥大现象 [19] - 具有肥胖记忆的小鼠脂肪细胞在体外实验中展现更高葡萄糖和棕榈酸摄取能力 但脂肪生成能力受到抑制 [19] - 肥胖在脂肪组织中留下持久表观遗传记忆 可能导致脂肪细胞对后续代谢刺激产生异常反应 是体重反弹和代谢疾病复发的重要原因 [19] 减重手术与药物的临床效果 - 减重手术可使68%患者术后体重减半 不同术式效果存在差异 [23][24] - 《柳叶刀》权威分析对比七大减肥药的疗效强度 [26] - 全球近9亿人受肥胖影响 体重管理需关注四类减肥方式和五大管理要点 [22]
Soul App发布《2025 年轻人减肥报告》:减肥态度愈发体现主体性,近6成年轻人把减肥当成自我管理方式
北京商报· 2025-08-31 00:33
减肥态度与动机 - 近8成年轻人有减肥想法 超5成Z世代正在行动[3][5] - 外貌焦虑是首要减肥原因占比54.7% 健康考量紧随其后占比45.7%[9] - 59.7%年轻人将减肥视为自我管理方式 仅16.1%认为是社会审美规训[9] - 女性平均理想体重101.5斤 男性平均理想体重133斤[10] - 44.1%年轻人减肥动机从"变好看"转向"更健康" 18.4%Z世代从"迎合别人"转向"取悦自己"[9] 减肥行为与投入 - 跑步是最受欢迎运动方式占比46% 有氧操和居家轻运动各占31%[16] - 超6成年轻人每周运动3次以上且每次至少半小时 00后运动活跃度最高超65%[18] - Z世代平均为减肥花费1487元 11.1%人群花费超5000元 20.9%花费低于500元[3][18] - 27.8%年轻人直接开始行动 20.4%先拍减肥前照片 14.9%通过购物开启减肥仪式感[13] - 9.7%Z世代会咨询专业医疗建议 11.6%使用医美/药物辅助减重[14][16] 减肥成效与挑战 - 约6成年轻人在3个月内放弃减肥 15.9%几天后就宣告放弃[22] - 超2成年轻人曾成功减重约20斤 4.5%减重超50斤[23] - 管不住嘴占比30% 工作忙碌占比26.7% 缺乏监督占比22.3%是主要失败原因[22] - 46.3%减肥人在瘦身3个月内复胖 17.8%在半年至一年内复胖[23] - 减肥成功标准中"更自信"占比44.2% "健康状况改善"占比42.8% 高于"体重下降"的42.5%[23] 社交与技术支持 - 7成年轻人通过社交互动获得减肥动力 19.8%寻找教程资源 14.8%受他人激励 10.9%寻找减肥搭子[24] - 34%青年在社交平台打卡记录 21.2%使用AI帮助陪伴减肥[24] - 社交平台减肥话题内容达97万条 显示巨大讨论热情[1]
全链条监管保健食品生产质量安全 守护百姓健康生活“民生线”
央视网· 2025-08-30 10:38
行业监管成效 - 保健食品抽检不合格率连续五年低于0.6% [1] - 全国累计抽检保健食品17.5万批次 不合格产品均采取下架召回及处罚措施 [5] - 市场监管部门实现全国在产在营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全覆盖 累计检查2520家次并发现2.6万余个问题 整改完成率100% [5] 监管标准与要求 - 保健食品被列为特殊食品 需通过安全性保健功能和质量可控性严格评价 在生产环境原辅料管理质量控制和人员管理方面较普通食品有更高要求 [3] - 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拟近期发布 新增资料性附录并对原料与生产过程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7] 消费者指引 - 消费者需认准保健食品"小蓝帽"标志及批准文号 按功能适宜人群和说明书要求食用 [9] - 警惕通过社交平台会销直播等渠道购买 防范虚构科学实验专家背书等方式宣称治疗功效的虚假宣传 [9][10]
瘦身咖啡、增高粉靠谱吗?中消协:认准“小蓝帽”谨防受骗
新浪财经· 2025-08-29 22:21
行业监管框架 - 保健食品具有明确法律定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依法注册或备案 可声称明确保健功能 其他食品不得声称保健功能 [1] - "保健品"无明确法律界定 是消费者对声称具有功能或功效的食品、用品的俗称 涵盖宣称"保健酒""增高粉""瘦身咖啡"的食品及宣传特定保健作用的床垫、理疗仪、饮水机等日用消费品 [1] 市场现状与风险 - "保健品"市场存在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现象 消费者需警惕通过朋友圈、微信群、会销、小程序、电话推销、直播间等非正规渠道购买产品 [1] - 行业存在使用话术明示或暗示食品具有保健功能 炒作"养生""天然""调理""减肥"概念 甚至虚构科学实验、营养指导、专家背书等方式宣传"降血压""抗癌"等疾病治疗功效的营销套路 [1] 消费者行为指引 - 选购保健食品需认清"小蓝帽"标志及批准文号 依据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科学选购并按标签要求食用 [1] - 建议选择正规线上线下渠道购买 索要并留存发票或销售凭据 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联系经营者售后 遭遇虚假宣传可拨打12315投诉或向消协组织求助 [1]
中消协:“保健品”不等于保健食品
新华网· 2025-08-29 21:51
行业定义与监管框架 - "保健品"是消费者对声称具有功能或功效的食品和用品的俗称 涵盖范围广泛且无明确法律界定 包括宣称保健作用的食品(如保健酒、增高粉、瘦身咖啡)和日用消费品(如保健床垫、理疗仪、饮水机)[1] - 保健食品是根据食品安全法注册或备案的特殊食品 具有明确法律定位且可声称特定保健功能 其他食品禁止声称保健功能[1] 消费者选购指南 - 需认准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及批准文号 依据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科学选购并按要求食用[2] - 应通过正规线上线下渠道购买并索要销售凭据 谨慎通过朋友圈、微信群、会销、小程序、电话推销、直播间等非正规渠道购买[2] - 需警惕虚假营销话术 包括暗示食品具有保健功能或炒作养生、天然、调理、减肥等概念 以及虚构科学实验、营养指导、专家背书等方式宣称疾病治疗功效(如降血压、抗癌)[2] 权益保障机制 - 发现商品质量问题可联系经营者申请售后服务[2] - 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时可拨打12315热线投诉举报或向消协组织咨询求助[2]
Soul App发布《2025年轻人减肥报告》:近六成年轻人把减肥当成自我管理方式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19:17
核心观点 - 减肥话题在年轻群体中具有高关注度 社交平台相关内容达97万条 显示巨大分享和行动热情[1] - 年轻人减肥动机从外貌焦虑转向健康管理 近五成为健康减肥 超三成为生活掌控感[2] - 减肥成功标准重构 更自信和健康成为主要追求 占比超四成 高于单纯体重下降[3] - 社交平台成为重要减肥伙伴 七成年轻人通过社交互动获得动力 34%坚持打卡记录[4] 减肥动机 - 外貌焦虑仍是首要原因 占比54.7%[2] - 健康管理成为重要动机 45.7%为健康减肥[2] - 生活规律掌控感占比39.9%[2] 减肥方式 - 约六成年轻人选择运动减肥[2] - Z世代平均减肥花费1487元[2] - 超两成年轻人使用AI帮助陪伴减肥[2][4] 减肥成效 - 约六成年轻人在3个月内放弃减肥[2] - 超二成曾成功减重20斤[2] - 女性平均理想体重101.5斤 男性133斤[3] 观念转变 - 59.7%认为减肥是自我管理方式[2] - 44.1%从追求好看转向注重健康[2] - 18.4%从迎合他人转向取悦自己[2] 社交平台作用 - 七成年轻人通过社交互动获得减肥动力[4] - 19.8%通过平台获取教程资源[4] - 34%坚持在社交平台打卡记录历程[4]
使用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不想反弹?掌握这些关键点很重要!
GLP1减重宝典· 2025-08-24 18:25
肥胖与GLP-1受体激动剂概述 - 肥胖是一种与体内多余脂肪堆积相关的健康状况,对健康造成多系统性损害,并与代谢紊乱、躯体异常和精神健康问题密切相关[2] - GLP-1受体激动剂已获全球监管机构批准用于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通过减少食欲和食物摄入量发挥作用[2] GLP-1受体激动剂的疗效数据 - 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在治疗68周和72周后分别导致体重减轻15%-20%[3] - 超重或肥胖者使用司美格鲁肽三个月后体重减轻5.9%,六个月后减轻10.9%[7] - 使用者通常每周减重0.5-2斤,效果因人而异[11] 治疗依从性与停药挑战 - 多达一半的人在处方第一年内停止治疗,主要由于胃肠道副作用和高成本[3] - 停药后体重反弹显著:一项研究显示停药48周后体重平均回升6.9%,而继续用药组进一步减重7.9%[6] - 在68周试验周期内,持续用药并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者平均减轻17.3%体重,停药者近一年内恢复减掉体重的三分之二[6] - 观察性研究显示停药1年后,18%的人体重恢复甚至更胖,26%的人恢复25%以上减重,56%的人体重保持或继续减重[6] 用药疗程与停药策略 - 至少需持续用药12周才能显效,若效果显著且无严重副作用建议继续用药9个月至1年巩固治疗[7][14] - 突然停药不会引发戒断反应,但可能饥饿感增强,建议逐步减少剂量(如从1.0mg/周降至0.5mg/周维持4周)[12] - 司美格鲁肽停药后4-5周药物才能完全代谢[12] - 停药后若体重回升可从较低剂量重新用药,不必等待体重完全恢复[14] 停药后体重管理策略 - 改变饮食习惯:减少高热量食物和精细碳水化合物,增加杂粮、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15] - 调整运动模式:加入无氧运动如力量训练,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加2-3次全身力量训练[17] - 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9小时睡眠有助于调节饥饿素和瘦素水平,促进代谢和肌肉修复[18] 药物作用机制与使用体验 -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延缓胃排空和抑制食欲[25] - 使用初期可能增加饱腹感并出现轻微恶心副作用,但症状可能逐渐消失[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