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
搜索文档
沉迷场导仪的爷奶,正在尝试“科学修仙”
36氪· 2025-10-21 09:17
场导仪产品与市场 - 场导仪全称为“多用途生物共振场导入仪”,在中老年养生圈非常流行,产品售价在1000元至接近3000元之间[1][3] - 该产品在W商和各大购物平台均有销售,销量不低,网上存在大量推广分享视频[3] - 产品造型为又大又平的板子,人体工程学设计缺失,基础用法是对水进行处理,宣称能制造“小分子水”[5] 产品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极为广泛,包括排毒解毒、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调节内分泌、疏通经络等[7] - 宣称可替代药物,具有降血脂/血压、控制血糖、排出尿酸、缓解疼痛等作用,并有治愈十年高血压、高尿酸的案例分享[8] - 除饮用外,推广视频中还展示了多种创新用法,如洗头助长黑发、喷眼缓解疲劳,甚至宣称能光速解酒[10][12] - 宣称其处理过的水用于清洗果蔬可去除农残,用于浇灌可使植物长势更好,味道更佳[14] - 产品具备多功能模式,可直接贴敷于身体部位(如腰背、心脏)进行“理疗”,用户使用方式多样,甚至有自制背心以方便长时间使用[16][20][21] 商家营销依据与科学反驳 - 商家主要依据包括长寿之乡巴马的传闻,宣称当地水为天然小分子水,场导仪可在家复刻此水[25] - 另一依据为展示性实验,如处理水时产生漩涡、小珠子跳动,以及冰冻后形成冰花,宣称这些现象证明能量场强、水质特殊[27][30] - 科学分析指出,长寿之乡的百岁老人数据及平均寿命受质疑,冰花现象与水的纯净度、冷冻条件相关,并非小分子水独有[32] - 产品内部结构简单,主要由电路板和电磁线圈构成,其工作原理与实验室中售价约30元的磁力搅拌器高度相似[32][34] - 所谓“小分子团水”概念在2015年已被国家禁止在包装饮用水上标注,科学家指出水分子团簇处于动态平衡,对人体吸收利用无差别,也无额外功效证据[38][39][40] 行业运作模式与历史背景 - 场导仪品牌多找小厂OEM定制,用廉价零件组装后以高价出售,是纯粹的割韭菜行为[36] - 此类伪科学保健概念常利用真实科学概念进行夸大曲解,例如曾蹭诺贝尔奖热度推销天价端粒酶保健品、青蒿素保健品等[44][47][49] - 行业存在利用诺贝尔奖得主站台的骗术,通过赞助学术论坛邀请科学家,再利用其影像资料进行虚假宣传[51][52] - 其他冒用前沿科学概念的营销案例包括量子能量产品(如手环、能量杯)和暗物质产品(如洗发水、饮料),利用公众对科技的信任与信息差进行收割[54][56][57] 行业兴起的深层原因 - 科技进步速度过快,不断涌现的新概念使公众难以分辨真假,历史上诸多超越想象的科技进步使人们对伪科学也抱有可能为真的心态[59][61] -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需求,伴随年龄增长产生的对衰老和死亡的焦虑,是伪科学保健产品得以盛行的心理土壤[61]
杨振宁的一句话,影响他近20年!“翻烂”《曙光集》,青年学者王志伟讲述:杨先生教会我的那些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9 07:44
杨振宁的学术影响与传承 - 杨振宁的讲座对王志伟的学术品位和人生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在理论物理学研究中注重选择简洁、漂亮且丰富的理论框架 [3][4] - 王志伟通过持续学习杨振宁的公开学术报告和书籍(如《曙光集》《晨曦集》)来揣摩其思想,杨振宁对祖国的情怀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5][6] 杨-米尔斯理论的核心价值与应用 - 杨-米尔斯理论是杨振宁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其核心是“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该理论是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帮助理解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 [8] - 该理论是理解物质世界基本构成的基础,目前被应用于暗物质研究,王志伟团队基于该理论提出暗物质可能由“胶球”构成,并正与上海交通大学Panda-X实验合作进行探测验证 [11][12] - 基于标准模型的实验催生了粒子加速器等技术,进而推动了超导材料在医疗、电力、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理论物理探索最终带动了多项技术的发展 [8][9][10] 杨振宁对中国科研界的贡献 - 杨振宁回国后通过顶尖学术交流、邀请姚期智等学者归国、培养张首晟等弟子,提升了中国学术界的国际交流水平 [14] - 他身体力行给清华大学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改变了资深教授不愿教基础课的风气,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代代传承的精神引领 [14] -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成就打破了中国人在理论物理界无法做出杰出工作的偏见,给中国青年挑战重要科学课题带来了信心 [17] 科学家的人文修养 - 杨振宁、李政道、丘成桐等科学家均具备深厚的人文修养,纠正了王志伟早期偏重自然科学而忽视人文的误区 [16] - 人文修养和跨学科研究能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灵感来源,王志伟因此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 [16]
南非MeerKAT射电望远镜探测到距地超40亿光年的“宇宙呼吸声”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08:09
科学发现核心观点 -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南非MeerKAT射电望远镜在距离地球超过40亿光年的11个星系中探测到中性氢信号 [1] - 中性氢信号是一种波长为21厘米的射电辐射,可简单理解为宇宙的"呼吸声",用于探测星系中气体的运动、聚集与恒星形成过程 [1] - 此次发现将帮助科学家验证星系动力学的关键规律,并为理解星系中暗物质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依据 [1] 技术突破与纪录 - 研究人员共识别出11个星系发出的中性氢信号 [1] - 其中一个星系的红移值(z=0.3841)创下利用干涉观测技术探测到的最远中性氢信号纪录 [1] - 相关研究论文于10月6日在新一期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 [1] 研究团队与设施 - 该研究负责人为牛津大学及西开普大学教授马特·贾维斯(Matt Jarvis) [1] - MeerKAT射电望远镜由南非射电天文台运行和管理,是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先导项目 [1] - MeerKAT位于南非北开普省,由64座碟状天线组成,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1] 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 - SKA是由全球多国出资共同建造和运行的世界最大规模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2] - SKA是中国参与的一项重要国际大科学工程 [2] - SKA由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低频阵列和位于南非及南部非洲多国的中频阵列两部分组成,因接收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而得名 [2]
引力波探测器迎来技术升级战
科技日报· 2025-09-19 07:55
引力波探测的里程碑与现状 - 2015年9月14日LIGO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开启引力波天文学新纪元,累计确认超百例引力波事件 [1] - 近期借助引力波事件GW250114验证了斯蒂芬·霍金于1971年提出的黑洞理论 [1] - 现有探测器如LIGO面临噪声干扰和灵敏度不足等挑战,亟须下一代探测器接续探索 [1] 下一代引力波探测器项目规划 - 美国宇宙探索者(CE)探测器臂长40公里,建成后每年有望探测到10万次黑洞合并事件,覆盖整个宇宙历史中的引力波源 [2] - 欧洲爱因斯坦望远镜(ET)采用三条干涉臂构成等边三角形,将探测频率下限扩展至1赫兹,能更早捕捉黑洞碰撞动态 [2] - 空间激光干涉仪(LISA)由3颗卫星组成边长250万公里的三角形,致力于探测0.1毫赫兹到1赫兹的低频引力波,预计2035年发射 [2] - 中国规划了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天琴"与"太极",预计于21世纪30年代投入使用 [2] 下一代探测器的技术创新 - 通过延长干涉仪臂长提高灵敏度,扩展可观测信号范围 [3] - 采用离子束溅射非晶材料和晶体涂层等先进镜面涂层技术,结合低温冷却技术抑制热振动,提升中低频段灵敏度 [3] - 量子压缩技术通过向干涉仪注入压缩真空态抑制量子噪声,使LIGO探测距离扩展超过4亿光年,发现效率有望提高50% [3] - 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环路成型"AI系统可有效抑制观测系统噪声,提高控制精度 [3] 下一代探测器的科学潜力 - 将能够观测到几乎所有的双黑洞合并事件,揭示黑洞形成与演化历程 [4] - 以前所未有效率捕捉中子星合并,帮助解析千新星、中微子喷流等天文现象细节 [4] - 揭示新的天体物理过程,如核心坍缩型超新星爆发和中子星发出的连续引力波 [4] - 提供更精确宇宙膨胀测量数据,检验新型引力理论,探索暗物质奥秘 [4] - 与电磁波、中微子观测站协同开展多信使联合观测,推动天体物理学发展 [4][5] 下一代探测器面临的挑战 - 噪声抑制与精密工程技术是关键瓶颈,需开发更先进激光系统、低温反射镜和极低噪声环境 [6] - 地面探测器需避开地震带减少环境干扰,空间探测器需应对卫星发射、在轨维护等复杂工程 [6] - ET和LISA等项目耗资数十亿欧元,依赖多国合作,资金筹措与国际协调难度极大 [6] - 探测器将产生海量数据,必须建立可扩展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先进算法以实现信号实时处理 [6]
9.17犀牛财经早报:基金费率改革或影响短债基金 华为发布面向智能世界2035十大技术趋势
犀牛财经· 2025-09-17 09:49
基金费率改革与市场动态 - 证监会拟针对不同持有期限设置基金赎回费率下限 可能提高短期持有基金的赎回成本 影响短债基金等高流动性产品的投资价值[1] - 理财公司考虑三条替代路径应对费率改革 包括直接进行债券交易 通过专户配置债券 投资债券ETF及同业存单指数基金[1] - 9月1日至9月16日全市场共有122只基金启动募集 较8月同期的84只环比增长45.24% 新基金平均认购天数缩短近30%[1] 退市监管与违法行为整治 - 退市公司财务造假 欺诈发行 资金占用 违规担保等多项违法行为被曝光 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累计被罚款数亿元 部分违规责任人被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2] 信托与芯片行业动态 - 信托公司股权投资事件频发 大业信托 建信信托 中信信托 华鑫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参股或新成立股权投资类合伙企业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2]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家电模拟芯片的国产化率达65%[2] 大宗商品市场走势 - 咖啡期货接近历史高位 最活跃的阿拉比卡咖啡合约触及每磅4.24美元 略低于2月份创下的4.3美元历史高点 自八月初以来期货价格上涨约50%[2]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华为发布面向智能世界2035十大技术趋势 指出2035年全社会的算力总量将增长10万倍 AGI将是未来十年最具变革性的驱动力量[3] - 国内首个支持1000专用量子比特的相干光量子计算云服务发布 标志着专用量子计算正式迈向千比特规模化实用新阶段[5] - 研究团队首次实现对极轻暗物质粒子的探测 设备灵敏度达到迄今最先进水平[5] 金融机构动态与风险事件 - 国联基金投研团队变动频繁 7名基金经理离任 其中5人在下半年 多为权益基金经理 同时新聘7名基金经理 6名为新人[6] - 阿里巴巴完成发行约32亿美元零息可转换优先票据[6] - 华安证券员工田柯存在向客户推介虚假金融产品 谋取不正当利益 给客户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8][9] - 东方汇金期货有限公司因资产管理业务管理不规范和互联网营销过程中合规管控不足被责令改正[10] 上市公司违规与诉讼 - ST应急因2022年年报财务数据存在收入确认和坏账计提不准确问题 被湖北证监局给予警告并罚款400万元 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190万元[11] - 西山科技涉两起仲裁案 合计索赔约3571万元[12] 券商合并与收购动态 - 华安证券回应与国元证券合并传闻 称将专注于内涵式发展 同时把握政策机遇寻求外延式扩张的机会[13] - 普冉股份筹划收购珠海诺亚长天存储技术有限公司控股权 目前处于初步筹划阶段[13] 股东减持与业绩表现 - 雪龙集团实控人之一贺财霖减持633.4万股 占总股本3% 套现近1.14亿元 公司股价年内涨幅近95%[14] - 华大基因半年度扣非首亏 二股东生华投资解质485万股又质押280万股 累计质押占持股86.67% 大股东华大控股拟询价转让1673万股[15] - 奥康国际第三大股东项今羽累计减持1139万股 占总股本2.84% 套现超9352.68万元 公司已连续3年亏损[7] 美股及全球金融市场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 道琼斯指数跌0.27% 标普500指数跌0.13%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0.07%[16] - 中概股逆市走强 中概指数收涨近2% 蔚来涨超8% 百度涨近8%[16] - 美债收益率连降两日 美元指数两连跌创三年新低 离岸人民币涨破7.11创十个月新高[17] - 原油三连涨至两周高位 美油盘中涨超2% 黄金连续两日创盘中历史新高 现货黄金首次盘中涨破3700美元[17]
【人民日报】探微观之谜 展创新之力
人民日报· 2025-08-25 08:38
高能物理研究现状与意义 - 高能物理研究物质最深层次结构 是分子 原子 原子核研究的自然发展与深化 [1] - 早期显微镜最小观测尺度为10米 电子显微镜提升3个量级至10米 加速器目前最小观测尺寸达10米 [1] - 加速器结合探测器构成研究前沿微观世界的关键工具 [2] 粒子物理发展历程 - 古希腊原子论为起点 19世纪建立现代原子论 20世纪初发现原子核结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现数百新粒子 [2] - 最终确立夸克和电子 中微子为基本粒子 标准模型获约30项诺贝尔奖 [2] - 标准模型成功描述已知粒子相互作用 但无法解释暗物质 暗能量 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等重大问题 [3] 中国高能物理突破与机遇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北京谱仪对XYZ粒子研究贡献全球关键数据 [3] -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展现前沿创新能力 [3] - 中国提出先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后升级质子对撞的"一道两用"方案 比欧洲核子中心早5年确立相同技术路线 [4] - 设备国产化率达95%以上 实现多项概念与技术全球引领 [4] 加速器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对撞机技术催生同步辐射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等应用 [4] - 同步辐射及散裂中子源成为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利器 [4] - 辐照效应直接影响芯片 手机终端 锂电池 先进制造 医药等高技术产业研究 [4] 科学领先与技术主导关系 - 科学领先是技术主导的前提 缺乏源头创新将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5] - 必须承担前沿探索风险才能掌控科技创新全链条 [5] - 粒子物理是人类文明标志性成就 中国正从一席之地迈向全面领先 [5]
探微观之谜 展创新之力(院士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40
高能物理研究现状 - 高能物理研究物质最深层次结构 是分子 原子 原子核研究的自然发展与深化[1] - 目前可观测到的最小尺寸为约10米 通过加速器提高能量减小波长实现[2] - 标准模型描述基本粒子间相互作用与转化 共获得约30个诺贝尔科学奖[3] 粒子物理发展挑战与机遇 - 标准模型无法解释暗物质 暗能量及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等重大科学问题[4] - 实验发现中微子有质量等与标准模型不符现象[4] - 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取得多项突破 包括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大亚湾中微子实验[4] 未来研究方向 - 需要突破现有框架探索新的物理规律[4] - 在太空 地下 加速器或中微子设施中寻找暗物质 反物质 中微子等新物理现象[4] - 加速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主要手段[5] 中国高能物理技术路线 - 2012年确定最佳技术路线:先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后升级质子对撞实现隧道资源高效复用[5] - 设备国产化率达95%以上 在许多概念和技术上实现全球引领[5] - 对撞机技术催生同步辐射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等关键技术[5] 科技创新全链条 - 科学领先是技术主导的前提 否则核心技术将受制于人[6] - 必须勇于承担前沿探索风险才能打通并掌控科技创新全链条[6] - 粒子物理是人类文明标志性成就 中国正从一席之地走向全面领先[7]
暗物质可探测参数空间扩宽两个数量级
科技日报· 2025-08-11 09:08
研究突破 - 利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数据开展强相互作用暗物质直接探测研究 成功克服地面实验探测局限 将可探测参数空间扩宽两个数量级[1] - 提出新的暗图像处理方法 有效排除高能事件干扰 得到暗物质全新约束 填补地面实验探测空白[1] - 将宇宙中强相互作用暗物质在总暗物质丰度占比限制为0.4%以下[1] 技术应用 - 研究方法采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近红外谱仪的暗图像数据 该类数据不受外界光源影响 可有效标定宇宙射线和仪器自身噪声[1] - 分析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空间望远镜数据 为未来空间暗物质探测器设计及数据处理提供理论支撑[2] 行业意义 - 研究成果为未来空间暗物质探测提供理论基础 在暗物质直接探测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1][2] - 揭示了空间探测器探测强相互作用暗物质的独特优势及可行性[2]
院士南疆开讲,激励边疆学子种下科学种子
南方农村报· 2025-06-30 22:36
活动概况 - 2025年6月"科学与中国"暨广东科普南疆行系列活动在新疆喀什地区和兵团第三师举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6位国内顶尖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参与[2][3] - 活动覆盖新疆多所中小学校园,共举办13场科普讲座,吸引10000多名南疆学子参与[3][4] - 活动旨在落实粤新两省区援疆工作部署,以高质量科普助力区域协调发展[6] 院士科普内容 -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以"理解宇宙-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通过宇宙起源、暗物质等前沿课题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8][9][11][12][13][14][15] - 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从华为案例切入,讲解数学在AI、大数据、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数学与艺术的美学关联[20][21][22][24][25][26] - 中国科学院院士田野通过"费马大定理"等数学难题,结合前沿科技应用案例,传递数学家的创新思维与毅力[27][28][30][31][32][33] 专家互动环节 -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任海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结合科研故事强调植物保护的重要性[34][35][37][38][39] - 研究员唐锡晋解读钱学森科学方法,介绍综合集成法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应用[40][41] - 研究员潘彦斌通过密码学案例,提升学生信息安全意识[42][43][44] 学生反馈与影响 - 学生表示讲座颠覆了对数学枯燥的认知,认识到科技背后数学原理的关键作用[57][58][60] - 学生对宇宙探索、AI技术等表现出强烈探索欲,部分学生明确表示未来将投身科技领域[49][50][51][52][62][63] - 教师群体认为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64][65][66][67] 活动组织与背景 -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技厅等联合主办,得到广东省援疆指挥部等多方支持[72][73][74][75][76][77][78][79][80] - 广东省近年通过科技援疆在农业、数字技术等领域实施帮扶,并将科普列为重点内容[81][83][84][85] - 未来计划深化合作,持续向南疆输送优质科普资源,培养创新人才[89][90][92][93][94]
大学专业该如何选择?张朝阳建议综合考虑个人兴趣与就业前景
新浪财经· 2025-06-24 16:27
张朝阳解析高考物理压轴题 - 在直播中详细解析2025年高考物理湖南卷和新课标II卷的两道压轴大题 [2] - 将湖南卷"二体运动"问题分解为质心平动与小球绕质心圆周运动两个子问题 [2] - 讨论"细绳时刻紧绷"假设时赞赏中学生观点,指出需验证绷断条件和杆的状态 [2] - 将新课标II卷椭圆运动难题类比天体系统,运用开普勒第三定律简化计算 [2] - 与中学教师就题目解法展开热烈讨论 [2] 对高考物理难度的看法 - 认为两道压轴题难度很大,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极具挑战 [4] - 建议高考作为大学普适教育选拔,不宜设置过高难度门槛 [4] - 指出近年高考物理题常以暗物质、广义相对论等前沿物理为背景 [4] - 建议中学生可定性了解前沿知识,并在中学阶段学习微积分等基础工具 [4] - 认为将电磁感应中的相对论观念等内容下放至高中对大多数学生难度过大 [4] 对报考专业的建议 - 建议学生综合考虑个人兴趣与未来就业前景 [5] - 强调应与父母充分沟通达成共识 [5] - 指出大学是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