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暗物质
icon
搜索文档
9.17犀牛财经早报:基金费率改革或影响短债基金 华为发布面向智能世界2035十大技术趋势
犀牛财经· 2025-09-17 09:49
基金费率改革或影响短债基金 理财公司考虑三大替代路径 近日,证监会就《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针对不 同持有期限设置基金赎回费率下限。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或提高短期持有基金的赎回成本,进而影响短 债基金等高流动性产品的投资价值。作为短债基金的重要机构投资者,理财公司正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记者从业内获悉,理财公司主要考虑三条替代路径:直接进行债券交易、通过专户配置债券、投资债券 ETF及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中国证券报) 月内122只基金开启募集 环比增长45.24% 9月份以来,公募基金发行市场持续活跃。公募排排网数据显示,9月1日至9月16日,全市场共有122只 基金启动募集,相较于8月份同期的84只环比增长45.24%。同时,基金发行市场的"开门红"不仅表现在 数量的增长上,更体现在募集效率的提升上。9月份以来,新基金的平均认购天数较8月份同期的17.42 天缩短了近30%,部分热门产品甚至出现了"一日售罄"的火爆现象。"权益类基金业绩表现突出,赚钱 效应显著,是推动基金发行市场活跃的重要动力。"排排网集团旗下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表 示。(证券日报) 退市公 ...
【人民日报】探微观之谜 展创新之力
人民日报· 2025-08-25 08:38
高能物理研究现状与意义 - 高能物理研究物质最深层次结构 是分子 原子 原子核研究的自然发展与深化 [1] - 早期显微镜最小观测尺度为10米 电子显微镜提升3个量级至10米 加速器目前最小观测尺寸达10米 [1] - 加速器结合探测器构成研究前沿微观世界的关键工具 [2] 粒子物理发展历程 - 古希腊原子论为起点 19世纪建立现代原子论 20世纪初发现原子核结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现数百新粒子 [2] - 最终确立夸克和电子 中微子为基本粒子 标准模型获约30项诺贝尔奖 [2] - 标准模型成功描述已知粒子相互作用 但无法解释暗物质 暗能量 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等重大问题 [3] 中国高能物理突破与机遇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北京谱仪对XYZ粒子研究贡献全球关键数据 [3] -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展现前沿创新能力 [3] - 中国提出先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后升级质子对撞的"一道两用"方案 比欧洲核子中心早5年确立相同技术路线 [4] - 设备国产化率达95%以上 实现多项概念与技术全球引领 [4] 加速器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对撞机技术催生同步辐射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等应用 [4] - 同步辐射及散裂中子源成为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利器 [4] - 辐照效应直接影响芯片 手机终端 锂电池 先进制造 医药等高技术产业研究 [4] 科学领先与技术主导关系 - 科学领先是技术主导的前提 缺乏源头创新将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5] - 必须承担前沿探索风险才能掌控科技创新全链条 [5] - 粒子物理是人类文明标志性成就 中国正从一席之地迈向全面领先 [5]
探微观之谜 展创新之力(院士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40
高能物理研究现状 - 高能物理研究物质最深层次结构 是分子 原子 原子核研究的自然发展与深化[1] - 目前可观测到的最小尺寸为约10米 通过加速器提高能量减小波长实现[2] - 标准模型描述基本粒子间相互作用与转化 共获得约30个诺贝尔科学奖[3] 粒子物理发展挑战与机遇 - 标准模型无法解释暗物质 暗能量及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等重大科学问题[4] - 实验发现中微子有质量等与标准模型不符现象[4] - 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取得多项突破 包括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大亚湾中微子实验[4] 未来研究方向 - 需要突破现有框架探索新的物理规律[4] - 在太空 地下 加速器或中微子设施中寻找暗物质 反物质 中微子等新物理现象[4] - 加速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主要手段[5] 中国高能物理技术路线 - 2012年确定最佳技术路线:先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后升级质子对撞实现隧道资源高效复用[5] - 设备国产化率达95%以上 在许多概念和技术上实现全球引领[5] - 对撞机技术催生同步辐射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等关键技术[5] 科技创新全链条 - 科学领先是技术主导的前提 否则核心技术将受制于人[6] - 必须勇于承担前沿探索风险才能打通并掌控科技创新全链条[6] - 粒子物理是人类文明标志性成就 中国正从一席之地走向全面领先[7]
暗物质可探测参数空间扩宽两个数量级
科技日报· 2025-08-11 09:08
研究突破 - 利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数据开展强相互作用暗物质直接探测研究 成功克服地面实验探测局限 将可探测参数空间扩宽两个数量级[1] - 提出新的暗图像处理方法 有效排除高能事件干扰 得到暗物质全新约束 填补地面实验探测空白[1] - 将宇宙中强相互作用暗物质在总暗物质丰度占比限制为0.4%以下[1] 技术应用 - 研究方法采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近红外谱仪的暗图像数据 该类数据不受外界光源影响 可有效标定宇宙射线和仪器自身噪声[1] - 分析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空间望远镜数据 为未来空间暗物质探测器设计及数据处理提供理论支撑[2] 行业意义 - 研究成果为未来空间暗物质探测提供理论基础 在暗物质直接探测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1][2] - 揭示了空间探测器探测强相互作用暗物质的独特优势及可行性[2]
院士南疆开讲,激励边疆学子种下科学种子
南方农村报· 2025-06-30 22:36
活动概况 - 2025年6月"科学与中国"暨广东科普南疆行系列活动在新疆喀什地区和兵团第三师举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6位国内顶尖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参与[2][3] - 活动覆盖新疆多所中小学校园,共举办13场科普讲座,吸引10000多名南疆学子参与[3][4] - 活动旨在落实粤新两省区援疆工作部署,以高质量科普助力区域协调发展[6] 院士科普内容 -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以"理解宇宙-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通过宇宙起源、暗物质等前沿课题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8][9][11][12][13][14][15] - 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从华为案例切入,讲解数学在AI、大数据、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数学与艺术的美学关联[20][21][22][24][25][26] - 中国科学院院士田野通过"费马大定理"等数学难题,结合前沿科技应用案例,传递数学家的创新思维与毅力[27][28][30][31][32][33] 专家互动环节 -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任海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结合科研故事强调植物保护的重要性[34][35][37][38][39] - 研究员唐锡晋解读钱学森科学方法,介绍综合集成法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应用[40][41] - 研究员潘彦斌通过密码学案例,提升学生信息安全意识[42][43][44] 学生反馈与影响 - 学生表示讲座颠覆了对数学枯燥的认知,认识到科技背后数学原理的关键作用[57][58][60] - 学生对宇宙探索、AI技术等表现出强烈探索欲,部分学生明确表示未来将投身科技领域[49][50][51][52][62][63] - 教师群体认为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64][65][66][67] 活动组织与背景 -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技厅等联合主办,得到广东省援疆指挥部等多方支持[72][73][74][75][76][77][78][79][80] - 广东省近年通过科技援疆在农业、数字技术等领域实施帮扶,并将科普列为重点内容[81][83][84][85] - 未来计划深化合作,持续向南疆输送优质科普资源,培养创新人才[89][90][92][93][94]
大学专业该如何选择?张朝阳建议综合考虑个人兴趣与就业前景
新浪财经· 2025-06-24 16:27
张朝阳解析高考物理压轴题 - 在直播中详细解析2025年高考物理湖南卷和新课标II卷的两道压轴大题 [2] - 将湖南卷"二体运动"问题分解为质心平动与小球绕质心圆周运动两个子问题 [2] - 讨论"细绳时刻紧绷"假设时赞赏中学生观点,指出需验证绷断条件和杆的状态 [2] - 将新课标II卷椭圆运动难题类比天体系统,运用开普勒第三定律简化计算 [2] - 与中学教师就题目解法展开热烈讨论 [2] 对高考物理难度的看法 - 认为两道压轴题难度很大,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极具挑战 [4] - 建议高考作为大学普适教育选拔,不宜设置过高难度门槛 [4] - 指出近年高考物理题常以暗物质、广义相对论等前沿物理为背景 [4] - 建议中学生可定性了解前沿知识,并在中学阶段学习微积分等基础工具 [4] - 认为将电磁感应中的相对论观念等内容下放至高中对大多数学生难度过大 [4] 对报考专业的建议 - 建议学生综合考虑个人兴趣与未来就业前景 [5] - 强调应与父母充分沟通达成共识 [5] - 指出大学是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 [5]
假想粒子“轴子”,终于被找到了?
虎嗅· 2025-06-20 08:38
轴子理论背景 - 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维尔切克和温伯格提出轴子理论,用于解决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强CP问题 [1] - 轴子作为假想粒子存在多年,近期在二维材料中以准粒子形态被观测到 [1] - 标准模型存在强相互作用中CP破坏的漏洞,轴子被引入以解释极弱CP破坏现象(概率小于十亿分之一) [3] 基本粒子与轴子特性 - 宇宙基本粒子共61种(含未发现的引力子则为62种),分为夸克、轻子和传播子三类 [2] - 轴子质量极小(电子质量的十亿至千亿分之一),几乎不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被认为是暗物质成分 [3][4] - 轴子与光子可相互转化,科学家设计闪光穿墙实验、轴子望远镜等探测手段,但尚未直接观测到 [5] 轴子准粒子与材料科学 - 凝聚态物理中,轴子以准粒子形式存在于"轴子绝缘体"材料,表现为拓扑磁电响应(电场影响磁性) [6][7] - 动态轴子准粒子需材料同时破坏时间反演和空间反演对称性,对应铁磁性和原子排布变化 [8] - 中国科学家2019年预言层状材料MnBi2Te4为轴子绝缘体,其偶数层结构满足对称性破缺条件 [9][14] 实验突破与应用前景 - 2025年Nature论文证实MnBi2Te4中磁电耦合系数θ以44GHz频率振荡,振幅达静态值12% [11] - 振荡源于贝里曲率偶极矩调制,可通过载流子浓度和外电场调控,或用于可编程量子器件 [11][15] - 多铁性材料(如Cr2O3、CrI3)和磁性外尔半金属(如Co3Sn2S2)可能也存在轴子准粒子 [11] - 潜在应用包括反常量子霍尔效应、声子媒介激光泵浦非平衡室温超导等 [11][13]
“宇宙之眼”将开启暗物质与银河系探秘之旅
科技日报· 2025-06-19 10:18
天文台建设与设备 - 鲁宾天文台耗资8.1亿美元,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能源部运营,位于智利帕穹山伊尔佩恩峰,预计年底全面投入使用 [1] - 天文台核心装备为8.4米口径西蒙尼巡天望远镜,搭载32亿像素LSST相机,每3天绘制一次南部天空全景 [3] - 望远镜采用三镜光学系统,主镜与三级镜由整块玻璃黏合,设计紧凑同轴,减少机械振动,支持每40秒快速转动拍摄 [3] - LSST相机重3吨,配备1.5米直径镜头和6个滤镜,视场达9.6平方度(满月面积的45倍),每晚产生20太字节数据 [3] 科学使命与观测能力 - 主要任务包括绘制全景宇宙地图、追踪暗物质、发现数百万颗太阳系天体、预警近地威胁、解码银河系结构 [2] - 可探测90%直径超140米的近地小行星,并识别柯伊伯带数万新天体,助力研究行星起源与太阳系演化 [7] - 通过追踪200亿个遥远星系的引力特征,探究暗物质分布与暗能量作用 [6] - 软件系统运用机器学习实时分析数据,每晚生成超800万条异常现象预警,支持全球天文学家协作研究瞬变事件 [5] 数据开放与科研影响 - 所有观测数据(包括校准图像和实时警报)将免费向全球科学界开放,打破专业与业余界限 [7] - 计划于6月23日发布首张全彩星空照片,以空前清晰度展示大量恒星 [7] - 数据将帮助重构银河系演化史,斯坦福大学专家称其为研究银河系历史的"金钥匙" [7] - 观测范围覆盖可见光天文学几乎所有领域,或成人类史上最强大天文台 [8]
从“一锅基本粒子粥”到星辰大海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宇宙学研究进展 - 20世纪初物理学面临"两朵乌云"(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紫外灾难),直接催生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大革命性理论 [2] - 21世纪物理学面临"两暗一黑三起源"核心难题: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 [2] - 现代宇宙学已从哲学思辨发展为精确科学,大爆炸模型预言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的基本粒子状态 [3][4] 科普著作方法论 - 全书以"光"为线索展开,通过测量天体质量与宇宙膨胀历史引出暗物质/暗能量概念 [3] - 采用案例化比喻手法解释复杂天体物理过程,全书刻意避免使用任何数学公式以提升可读性 [5] - 创作目标旨在激发公众对宇宙学的兴趣,部分读者可能因此选择科研道路,多数读者可获得哲学启迪 [5] 跨学科关联 - 将庄子"至大无外谓宇宙,至小无内谓粒子"的哲学观与现代宇宙学研究框架形成呼应 [3] - 引用南宋词人吴潜"宇宙竟如何无人省"的慨叹,对比现代精确宇宙学取得的实证突破 [4] - 生命组成元素需经历亿万年的宇宙演化过程,从时空尺度赋予生命存在特殊意义 [5]
不断揭开宇宙神秘面纱(一周科技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地磁暴与空间天气监测 - 特大地磁暴事件: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出现持续6小时的特大地磁暴,由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引发[1] - 太阳活动机制: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爆发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地磁活动[1] - 监测技术发展:当前通过天基(科学卫星)和地基(地面监测站)双重系统监测空间天气,预报手段从传统人工经验分析升级为物理模型结合AI大数据分析[1] 暗物质与天文观测突破 - 暗光子研究:中科院新疆天文台首次发现暗光子在特定引力理论框架下的特殊效应,测定关键参数Barbero—Immirzi(BI),该参数可能影响引力波与暗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2] - 银河磁场测绘:清华大学联合多国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和南非阵列望远镜完成迄今最全的球状星团磁场梯度测量,绘制高精度银河磁场图谱[2] 深空探测进展 - 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将探测小行星2016HO3并取样返回,后续探测主带彗星311P,任务范围覆盖1.5亿至5亿公里距离,旨在拓展小天体科学认知[3]